溥仪贩卖故宫国宝惊人内幕

新浪收藏
摘要|清逊帝溥仪4岁即皇帝位,在位仅3年,宣统王朝便土崩瓦解。但溥仪却在此后一直生活在紫禁城北部的小朝廷中,宣统年号一直在这里使用,因此,从1909至1924年11月溥仪出宫,这15年的宣统时期,溥仪从一个孩童成长为一个青年,满怀复兴帝业的“壮志”,大量宫廷字画、书籍、珍宝便在这一时期流失宫外。

溥仪
早有预谋|皇宫珍宝搬走足足七八十箱
清帝退位后,溥仪深知自己已不再是紫禁城的主人,一旦有一天离开这里,以后生活又将怎么办?于是从1922年7月13日开始,溥仪开始了有计划、有预谋的“盗宝”活动。他以“赏赐”为名,将大批宫中珍宝通过其弟溥杰、溥佳带出皇宫。一直到1922年12月12日,共盗运历代名家书画手卷1285件,册页68件,以及乾清宫西昭仁殿的几乎全部宋版明版古籍善本。而这些,还仅仅是国民政府清室善后委员会根据1925年7月31日发现的“赏溥杰单”和“收到单”所统计出来的数字。
1924年冬,冯玉祥打到紫禁城,责令溥仪立即出宫。溥仪被逐出皇宫后,先住进了醇亲王府,20多天以后又躲进了日本公使馆,1925年2月24日,溥仪化装从北京逃至天津日租界,在日本警察的护送下,在旧臣张彪的私宅张园安顿下来。
溥仪在天津生活的7年中,陆续以不可思议的低廉价格变卖了几十件盗运出宫的珍贵文物以维持原来的奢靡生活。遗留天津较为名贵的众多清宫珍宝中,大部分都是这个阶段流入到市场的。“九一八事变”后,溥仪被挟持到长春,出任伪满洲国皇帝,这些珍宝也被存放在长春的伪皇宫“小白楼”长达13年的时间。1949年7月7日,被转入东北博物馆(现辽宁省博物馆)珍藏。
计划周密|故宫国宝流失的途径
流失出宫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溥仪“赏赐”,二是“携带”出宫。
“赏赐”的方式真是五花八门。从溥仪这一方来说,分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形。主动赏赐是指溥仪有意为之的,赏赐的是皇亲,目的是为复兴帝业积累资金。溥仪曾以“赐赏”的名义赏赐两位伴读,即皇弟溥杰、堂弟溥佳等大量的字画书籍。被动赏赐是指溥仪身边的师傅、近侍、政客等人以各种手段获得的赏赐。“携带”出宫的宫廷古物,各种情形都有,数目无法统计。
溥仪主动“赏赐”溥杰、溥佳珍宝古物,实际上是一起有预谋、有计划的盗窃活动。生活在紫禁城小朝廷的溥仪很清楚地知道,他已经不是这里的主人,过不了多久就会被赶出这座皇宫,一旦离开这里,一切的费用怎么办?这样,宫中珍宝古物便成为逊帝盗卖的目标。盗运出宫的活动是从1922年开始的,挑的是宫中最为昂贵珍稀的古版书和历朝名人字画,古版书以宋版为主,名人字画主要是好携带的手卷。这批盗运出宫的书籍、字画,颇费了溥仪的一番心血,也历尽了周折。
当时宫内各处所存的古物,都由专人保管看护,有账册登录在溥仪和胞弟溥杰及二位胞妹案。如果溥仪要赏赐某人某宫物品,需要在某宫账册上登录,载明物件名称、赏赐时间和赏给何人,还要到(内务府)司房登记,开具条子才能出宫。溥仪便想了一个自以为巧妙的办法,将古物分批赐赏溥杰、溥佳,让他们每天下学出宫时带出宫廷。
溥仪、溥杰、溥佳等在一起多次商讨,认为宫里不能居住时,惟一的安全地方就是天津租界——在1922年前后,北京正受战火威胁,溥佳的父亲恭亲王载涛就在天津英租界13号路购买了一所楼房以备溥仪不时之需。

宋 李唐 濠梁秋水图。天津博物馆藏
溥仪这样写道:
溥杰比我小一岁,对外面的社会知识比我丰富,最重要的是,他能在外面活动,只要借口进宫,就可以骗过家里了。我们行动的第一步是筹备经费,方法是把宫里最值钱的字画和古籍,以我赏赐溥杰为名,运出宫外,存到天津英租界的房子里去。
溥杰每天下学回家,必带走一个大包袱。这样的盗运活动,几乎一天不断地干了半年多的时间。运出的字画、古籍,都是出类拔萃、精中取精的珍品。因为,那时正值内务府大臣和师傅们清点字画,我就从他们选出的最上品中挑最好的拿。
我记得的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墨迹《曹娥碑》、《二谢帖》,有钟繇、僧怀素、欧阳询、宋高宗、米芾、赵孟、董其昌等人的真迹,有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原稿,有唐王维的人物、宋马远和夏珪以及马麟等人画的《长江万里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有阎立本、宋徽宗等人的作品。古版书籍方面,乾清宫西昭仁殿的全部宋版、明版书的珍本,都被我们盗运走了。运出的总数大约有一千多件手卷字画,二百多种挂轴和册页,二百种上下的宋版书。
溥仪既赐赏溥杰,也赐赏溥佳。1922年起,溥杰、溥佳每天下学后就带一包赏赐物出宫。溥佳曾这样回忆:
当时,我们想了一个自以为非常巧妙的办法,就是把这大批的古物以赏给溥杰为名,有时也以赏给我为名,利用我和溥杰每天下学出宫的机会,一批一批地带出宫去。我们满以为这样严密,一定无人能知。可是,日子一长,数量又多,于是引起人们的注意。
不久,就有太监和宫伴(宫内当差的,每天上学时给我拿书包)问我:“这些东西都是赏您的吗?”我当时含混地对他们说:“有的是赏我的,也有修理之后还送回宫里来的。”可是长期以来,只见出,不见入,他们心里已明白大半,只是不知道弄到什么地方去了。

清 祺皇贵太妃之宝银玺。天津博物馆藏
这批古物运往天津时,又费了一番周折。这些书籍、字画,共装了七八十口大木箱,体积既大,数目又多。在出入火车站时,不但要上税,最害怕的是还要受检查。恰巧当时的全国税务督办孙宝琦是载抡(庆亲王载振胞弟)的岳父。我找了载抡,说是醇王府和我们家的东西要运往天津,请他转托孙宝琦办一张免检、免税的护照。果然很顺地把护照办妥,就由我把这批古物护送到了天津,全部存在十三号路一六六号楼内。
这批书画古籍在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后点查毓庆宫时发现了“赏溥杰单”,公之于世,这才大白于天下。清室善后委员会称这批东西“皆属琳琅秘籍,缥缃精品,天禄书目所载,宝籍三编所收,择其精华,大都移运宫外”。这批珍贵的稀世珍品书画古籍运到天津后,陆续变卖了几十件——购买的人以超乎想像的低价购得如此珍贵的宫藏稀世奇珍,真是喜出望外。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关东军参谋吉冈安直又把这批珍品全部运往东北。
伪满皇宫也是仿照中国历代宫廷的样式,宫殿建造得像模像样,坐北朝南的宫殿,呈庭院式结构。皇宫向南,有两座大门,但正殿同德殿前的大门一直关闭着,只开西边的大门,然后再从西面的兴运门入院,门左侧便是宫内府,尚书府也在这里。
末代皇帝溥仪紫禁城用品
辗转长春|伪满宫廷的藏书楼
小白楼是伪满皇宫书画楼的俗称,是溥仪私人收藏图书字画的场所,位于伪满皇宫东北角,建筑面积670平方米,是一座二层单体砖混的灰白色楼房。
根据伪满皇宫科研人员的考证,伪满时期,溥仪在小白楼存放了大量珍贵的古藉和书画作品,其中包括以宋版书为主的古籍善本及《大藏经》、清朝皇帝御制诗集等各类书籍。小白楼一楼东侧存放字画,西侧存放宋、元、明版书;二楼东侧存放《大藏经》,西侧存放各类诗书。溥仪秘藏在小白楼的图书字画来源有三:一是溥仪从紫禁城内盗运出来的部分清宫旧藏,二是溥仪陆续收购来的,三是日伪官吏进献给溥仪的。
在这里成百上千件国宝中,不乏宋徽宗的《柳鸦芦雁》、关童的《秋山平远》、马远的《江山万里》、马麟的《荷香清夏》、赵伯驹的《江山秋色》、赵孟頫的《清溪渔隐》和《水村》,仇英的《汉宫春晓》等价值连城的名作。
个中动机|为什么要运宝出宫
溥仪为什么要费尽心机,从紫禁城盗出那么多字画和珍宝呢?除以往公认的为了留学和日后生活之用的说法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溥仪把大量国宝盗出故宫有政治失意准备出国留学,以备生活所需的打算。另外,溥仪从小生活在宫中,受到历代书法珍品和王公贵族擅习书法绘画氛围的熏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1922年12月,有一位记者称颂溥仪是一个“嗜丹青”的人。在他的笔下,溥仪勤于绘事,“帝室所藏之画幅时出展览,有会意者即摹仿之,因而熟于鉴定,又时作景物写生之画。”次年8月,庄士敦又在其《记清帝近事》一文中谈到溥仪的绘事,他甚至从外貌上看出了溥仪的“美术家”气质。

溥仪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因素,鉴赏国宝是溥仪闲居无聊、打发时间的一种生活方式。溥仪的侄子毓嵣回忆溥仪在伪满皇宫中研习书法的情形时说:“他待得闷了就伏在书斋写字台前练字消遣,如果这时我们几个宫廷学生刚好在场,他就一定命我们陪着写。”即便是在苏联关押期间,溥仪也同样以这种方式消磨时日,打发时光。
新浪收藏综合今晚报、长春晚报、环球网等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