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贵的情色:以性为主题的艺术

新浪收藏
摘要|不久前在中华世纪坛展出的“奥地利百年绘画展1860-1960”,展示了奥地利百年间的美术作品,展览汇集了奥地利19-20世纪的代表性画家,其中,世界著名艺术家克里姆特、席勒的作品是在中国内地的首次展示。
古典绘画|性爱与情色的表达
在古典主义绘画创作中,艺术家描绘女性身体多是为了凸显人体之美,而在现代主义艺术创作中,画家更多的是将绘画上升到对人生和哲理的思考,奥地利分离画派的代表人物克里姆特和席勒所作的女性裸体像,则传达出的是浓厚的性爱意味和赤裸裸的情色主题。
高贵的情色|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克里姆特作品《达娜厄》

1862年7月14日,维也纳近郊的一个金匠家庭诞生了一个小男孩,他就是后来叱咤于维也纳分离派的领军人物——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父亲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给幼年时期的克里姆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人们后来所看到的那些“金光灿灿”的绘画作品,很有可能源于他儿时的生活感受。克里姆特早年受过正统的学院派训练,并成为知名的建筑装饰画家。在他30岁那年,父亲和兄弟的相继去世给克里姆特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他邂逅了自己终身挚爱的情人。此后,克里姆特在绘画领域开始了个人风格的新探索。
克里姆特画集
陆云华曾在东方早报上撰文称,“如果仅仅从其美而妩媚的色彩里,找寻粗浅的愉悦和满足,那就太看低这位超级大师了,克里姆特根本就没想让你陶醉在他的色彩里。其实,我一直认为克里姆特并不是一位最出色的色彩大师,仅靠他的色彩是无法征服全世界众多挑剔眼球的,况且他的浓重装饰味令一些批评家不屑。但我要告诉你,克里姆特却是个天才的气氛制造者,同时又是一个煽情氛围的制造专家。在那个时代,克里姆特已经把绘画空间和团块结构玩到了极致,他精准地把要表述的情绪注入在‘四条边’、‘四个角’的空间里了。超强的画面空间协调力和微妙、敏感的肢体语言表现力,才成就了克里姆特的大师地位。多少年来,我们被克里姆特的色彩所迷惑,被他迷人的装饰而折服。克里姆特制造了一个迷宫般的空间,伴着诱惑的情色、脂粉味的忧伤、红酒般的淫荡,让无数人坠入其神秘的深渊。”

《吻》
克里姆特的旷世杰作《吻》有太大的魔力,让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奥地利美术馆只为一睹它的真容。终身未婚,屡屡创作出神秘性感作品的克里姆特,用金片和银箔装饰出这幅杰作。沉浸在热恋的一对男女,仿佛置身于金色的虚空,色彩绮艳的花朵盛开在脚下的草地上,身披华服的男人和妩媚腰肢的女人深情的依偎着,男人轻吻着她的脸庞,女人跪在悬崖边,带着羞涩与满足交织的神情似乎在说,来吧,我的爱人。
埃贡·席勒|坦率的裸体画震惊了维也纳

埃贡希勒的人物肖像作品

在克里姆特28岁这年,另一位艺术巨匠埃贡·席勒在维也纳附近多瑙河畔的小城杜伦出生了。席勒从小就显现出过人的艺术天赋,但是家中的长辈并不希望他今后走艺术道路。在他15岁那年父亲因患梅毒去世,席勒觉得母亲不够思念死去的父亲而日益憎恨她,性格也变得越发古怪。
埃贡·席勒的作品
作为一名早熟的天才,席勒很快吸引了克里姆特的注意。当时的克林姆特已经是维也纳分离派的领军人物,当时的维也纳分离派是一场涉及众多艺术形式的革命,它的统领纲要便是拒绝陈旧的古典主义,拒绝沉闷的沙龙艺术。20岁的时候,席勒已经被视作克林姆特的接班人。
席勒的作品富有表现力,同时非常大胆。不同于克林姆特将情色隐藏于装饰性背后,席勒对身体进行扭曲、伸展,但同时又充满坦率。很快,他的裸体习作招致了舆论声讨。据说,当时奥匈帝国的皇帝弗朗茨·约瑟夫见到一幅真人大小的席勒的裸体画,感叹道:“这真可怕!”1910年,席勒的一组作品被从展览上撤下,原因是“淫秽”。

在古典主义绘画创作中,艺术家描绘女性身体多是为了凸显人体之美,而在现代主义艺术创作中,画家更多的是将绘画上升到对人生和哲理的思考,克里姆特和席勒所作的女性裸体像传达出的是浓厚的性爱意味和赤裸裸的情色主题。席勒画中的裸女不像克里姆特作品中那样有着性感的身材和挑逗的神情,他笔下描绘的女性是瘦骨嶙峋甚至带有些许稚气和笨拙的模样。他的作品让观者看后无法感受到性的欢愉,更多感觉到的是他那份不安与焦虑的情绪以及对于性的神秘气味的探索。如果说克里姆特是将性爱的主题隐匿在华丽的装饰风格之下,那席勒就是对性进行了大胆和直白的描绘。
然而在当时的欧洲,如此赤裸地表现与性有关的题材被认为是可耻的,席勒也为此付出了许多代价。他曾在维也纳郊区的纽伦巴赫小镇租住了一间房子和沃利同居,还邀请贫民窟的小孩来做他的裸模,种种有伤风化的举动激起了当地居民的愤慨,他们将席勒告上法庭,席勒为此蹲了24天的监狱。

1918,克林姆特在55岁的年纪去世。席勒依然被视为他的继承人,与此同时,他也逐渐受到艺术市场的欢迎。当年,他最后一场展览以全部售罄告终。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1918年10月,在一战结束前1个月,怀有六个月身孕的伊迪斯·席勒因西班牙流感去世。同样感染了病毒的席勒在三天后随妻子而去。
名词解释|分离画派
19世纪末的20年以及20世纪初的10年间,一种以长而有致的曲折线条为特色的装饰艺术风格在欧洲盛行,体现在绘画、建筑、工艺设计、招贴画、插图艺术等各方面。1897,克里姆特与科洛曼、莫瑟、约瑟夫、霍夫曼等人组成了维也纳分离派,克里姆特是该会第一届主席。克里姆特有较高的艺术天赋,他对金箔、装饰性、表现性手法非常偏爱,他在很多作品中加入金色、一部分细致的局部加上一部分的抽象局部、象征性和女性形象。可以说,克里姆特是分离画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分离派画家反对古典学院派艺术,宣称与其分离,主张创新,追求表现功能的“实用性”和“合理性”,既强调在风格上发扬个性,又尽力探索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样式。虽然它持续的时间不长,几年之后表现主义迅速崛起,成为现代艺术的发展主流。但分离派运动是维也纳的骄傲,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艺术的高潮之一,在分离派运动中所引发的现代思潮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对于100年后我们这个时代仍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新浪收藏综合北京青年报、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