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收藏

那些同性恋艺术大咖:同志你好

那些同性恋艺术大咖:同志你好

新浪收藏

关注

摘要|随着社会逐渐的宽容,同性恋如今已经不再是禁忌话题。本文所说的同性恋和艺术的关系指得是男同性恋和艺术的关系,至于女同性恋,由于历史和性政治的原因,我们还没有足够多的资料来证明女同性恋和艺术到底是何种关系。而对于已经作古的男同性恋,我们只能通过他们留下的作品和一些野史来找线索,虽然说艺术家和艺术创作与同性恋没有直接关系,但同性恋心理和行为对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据资料表明,海外艺术家诸多同性恋,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培根等艺术家都是男同性恋群体。为什么那么多艺术家是同性恋,不得而知,陈丹青调侃说:“你得问上帝,人间无法回答。”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大艺术家是同性恋吧。

不得不信|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是男同艺术家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与美男模之恋

米开朗基罗终身未娶,不少人据此推断他喜欢男人,恰好达·芬奇也有此倾向。说米氏是同性恋者并非空穴来风,他确实不怎么爱女人,甚至无法在有女人的屋里多停留。他的雕绘中也有女性内容,却从未涉足过娇媚的少女题材,绘制的都是丰腴、成熟的女体,呈现出接近男性的力度,据说米氏即便在绘画女体时,用的也是男性模特。

他与多个男模特有过情感纠葛,为他们写下了众多诗篇。比如他曾花去整整一年时间在早夭、漂亮的布拉奇之墓上刻下诗句:“我卑微的尘躯不再享有,你的迷人的脸庞与美丽的双眼,但任何力量都抹不掉你我共枕相拥时,两个灵魂相融所迸发的火焰。”而最得他倾慕的无疑是罗马贵族托马索·卡瓦切里。

1532年秋天,23岁的卡瓦切里在圣安杰洛与米开朗基罗初次见面。他翩翩的风度、高贵的姿容立即吸引了米氏—米氏对男体的敏感与热爱近乎痴狂,这也令我们有幸看到《大卫》、《摩西》、《奴隶》组像、《创世纪》等一系列惊人之作。

米开朗琪罗壁画

见到卡瓦切里的几个月内,米开朗基罗画出了他最好的几幅素描,其内容全部来自希腊神话,有驾驶金马车的法厄同,有被秃鹫不断啄食肝脏的提图斯,有为宙斯斟酒的美少年伽尼墨得斯。为美第奇礼拜堂制作朱理亚诺公爵雕像时,米氏所雕的面部是卡瓦切里的脸孔,他对他的眷恋,由此可见一斑。诗歌中,米氏更将对方的名字比做他赖以生存的食物,接着又写道:“不……食物只营养我的身体,你的名字却滋润我的身体和灵魂,使它们充满快乐,只要有你在我心中,我不再感到悲哀,也不惧怕死亡。”同样,米氏给他写过的书信里都充满着情真意切、缠绵悱恻、患得患失、 提心吊胆。他给托马索·卡瓦列里写信,某种程度是“受罪”。

英俊的卡瓦切里也没有背叛艺术大师深切的情感付出,他始终是他忠诚的赞赏者。直到米氏弥留之际,卡瓦切里仍守在他床前。

达·芬奇的秘密

达·芬奇(Da Vinci)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几乎在每个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他学识渊博,在科学、古典、人文方面都有所涉及,而且还拥有文艺复兴时期独特的创造力。若细心研究他的画,你会发现他画作里的创新和发明,超越时代的独创手法。

然而,达·芬奇是个绘画天才,但他却不是完人。当我们翻开历史的卷轴,“同性恋”、“恋母情结”这些词总是与达·芬奇如影随形。他是一位非常惹眼的同性恋者,而最能证明他是一位同性恋者是发生在1476年的“萨尔塔雷利事件”。

1476年,达·芬奇被控与17岁的男模特发生关系,在两次听证会后,这案子因为证据不足而不了了之。这次审判无疑给达·芬奇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之后的岁月里,他竭尽所能保护自己的私生活,甚至用倒写法隐藏真实思想。

许多历史学家指出达·芬奇倾向于男性,他一生从未与任何女人有过亲密关系,他的画作也证明了他对男性美的迷恋。他的素描基本上只针对男性裸体,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很少画到女人脖子以下的部分。当然了,这只是一种推测,达·芬奇亦有为数不少的女性全身画作。

达·芬奇的才艺双绝

另外,达·芬奇笔记本里的许多注释暗示了他与男学生Gian Giacomo de Caprotti的暧昧关系,据说这关系持续了20年。

达·芬奇去世前不久完成的画作《施洗圣约翰》美丽却妖冶,画中那男女莫辨的圣约翰原型就是Caprotti。

1910年,弗洛伊德利用达·芬奇的笔记作为原材料对其性取向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达·芬奇将他的性欲表达在作品中,许多未完成的作品便是一种性挫败的象征。

  • 米开朗基罗:屹立不倒的艺术巨人

    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与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艺术三杰”。

    查看详情
  • 文艺复兴名家米开朗基罗其实是煮夫

    众所周知,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又译米开朗基罗)是雕塑家,不过鲜有人知道,他也是一位诗人,也为柴米油盐操心。

    查看详情
  • 解读发明家达·芬奇科学与艺术的想象

    很多人说达·芬奇的智慧和才能不属于那个时代。但我却不以为然。每一个挣脱禁锢的时代,老天都会“不拘一格降人才”。

    查看详情
  •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母亲或为中国人

    意大利史学家和小说家安杰洛·帕拉蒂科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画家达·芬奇的母亲很可能是中国人。

    查看详情

培根与恋人的生死缠绵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2年),是一位生于爱尔兰的英国画家。其作品以粗犷,犀利,具强烈暴力与噩梦般的图像著称,他扭曲、变形和模糊的人物画使他成为战后最有争议的画家之一。

培根:暴力与噩梦型画家

1963年,在南肯辛顿,夜晚的宁静笼罩了整座城市。一个来自伦敦东区的小贼,就这样闯进了一间摆满画布和尚未完成的作品的小屋之中。屋中很凌乱,地板上摆放着颜料和成堆的纸屑,墙面俨然成了一个临时的调色板。

就在此时,一个男人出现在了门口。“你有两个选择,”他认真的说,“要么,我就报警;要么,你就陪我睡觉。”——这个男人,就是弗朗西斯·培根。

乔治·戴尔选择了后者。于是,一个小偷与一位称得上最伟大的英国当代艺术家的、长达将近10年之久的恋情,就这样展开了。而一个注定会是悲剧的结局,也深深的埋下了根……

尽管戴尔的成长经历与犯罪团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实际上,他是一个脆弱的年轻男人——脆弱到没有能力应对围绕在这位画家身上的残酷的光彩。

据培根的忘年之交、培根传记的作者迈克尔·佩皮亚特所述,乔治·戴尔是一个非常善良、温柔、甚至可以说是温顺的人,但这却成了问题所在:培根想要一个凶暴的恋人来折磨他,因为他是个受虐狂。

然而,戴尔还是成为了培根最伟大的缪斯,他出现在了培根的许多画作中。尽管如此,培根给戴尔带来的心理影响,却是毁灭性的。

佩皮亚特说,曾经有人告诉他,很难想像有什么比被培根爱上更糟糕。因为他会让你没有喘息的空间。

于是,乔治·戴尔开始选择通过酗酒来逃避,同时,两人的关系也一步步走向破裂,直到巴黎回顾展二人的天人永诀……

那时候,培根虽然已经厌倦了这位恋人,不过,因为展览中许多作品的灵感都来源于他,所以培根觉得,只有他也在场才是最恰当的——只要他没喝醉。不过,他们刚一落脚巴黎,戴尔就开始喝酒。

在展览开幕的前一天,戴尔被发现瘫坐在盥洗室,一只安眠药空瓶安静地躺在旁边的地板上。那年,他只有36岁。

那一刻,培根被摧毁了。他一次又一次地来到巴黎,一次又一次地住进同一家酒店,就像他需要不停地靠近死亡的场景,来试探他的内心深处一样。培根曾说,他每时每刻都在想着乔治,深深地感到内疚。

培根将他的悲痛融入到了画作之中,即使在戴尔死后多年,他依然绘着他。尽管此后他又有了新的恋人,但始终没人能够取代乔治·戴尔在他心中的位置。

这俩男同爱的如此缠绵,也太让人的小心脏受不了。

  • 培根:20世纪的黑暗之心

    培根的恋人从未获准入住他家,他为戴尔和其他随后的情人支付附近住房的租金,他们受到召唤时才会拜访他。

    查看详情
  • 培根:用画布绘出的恐怖图景

    长期以来,对培根的评价常常趋于两极,爱戴他的人相信培根是在为人类经验中的原始、不安和恐惧作像。

    查看详情

大卫·霍克尼:“泳池”成为同性恋者乌托邦

大卫·霍克尼生于1937年,他11岁时就知道自己要当一个艺术家,26岁时已名声大噪。他与安迪·沃霍尔齐名,是艺术圈里著名的同性恋艺术大师。

1961年,就读于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年仅24岁的霍克尼就创作了《我们两个男孩紧紧胶着》,表现同性爱情,这也许是他对自己性倾向的最初认知。

之后的50年来,霍克尼创作了大量的裸体肖像和同性爱作品,甚至在很多作品里表露出对男性的仰慕及实在地描绘出同志的生活。这些作品,记录了50年来与霍克尼发生过社会关系甚至肉体关系的所有人。他偏爱画和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因为他们的形象已经铭刻在他的大脑里,他做的,是要画出面前的这个人的内心。他遵循着自己的内心画同性画作,同时也大方承认,“这些同性画作让我臭名远扬”。

这些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他的“泳池”系列作品,画面中的模特是霍克尼的情人兼学生彼得,他沉默的性格、优雅的身影成为大卫·霍克尼的灵感来源,以他为原型,霍克尼创作出大量的的“泳池”系列作品。

吉尔伯特和乔治:同性恋人本身就是艺术

吉尔伯特和乔治(Gilbert and George)是英国当代艺术史上合作最长的艺术家组合,他们不仅是艺术创作上彼此的最佳拍档,是惺惺相惜的好友,同时也是一对已正式登记结婚的同性伴侣。

他们每天穿着相同款式的衣服,在一天固定的时间都去同一家餐厅用餐,并不轻易远离自己的处所……对于他们而言:“我们就是艺术”。

  • 大卫·霍克尼密友兼助手离奇死亡

    2013年3月,英国警方宣布,住在世界著名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家中的一名年轻男子,已经离奇死亡。

    查看详情
  • 大卫·霍克尼:21世纪是肖像的世纪

    霍克尼曾说,过去的20年时间是自己艺术创作的多产期,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

    查看详情
  • 吉尔伯特和乔治:为了民众的艺术

    吉尔伯特和乔治是因为在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学习雕塑而聚在一起的。而他们以“二人组”身份闯荡江湖的原因,却是他们共同的信念。

    查看详情

不信也不行了|东方的国画家竟是男同性恋

清代郑板桥在书法上自创“六分半书”,其绘画体貌书朗,风格劲峭。他中年为官,晚年辞官后靠卖画维持生活。郑氏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他的名言“吃亏是福”、“难得糊涂”为后人传诵。

故宫博物院里有一本《板桥自叙》,其中郑板桥就提到了自己有“断袖之癖”,说自己“酷嗜山水,又尤多余桃口齿及椒风弄儿之戏……”余桃口齿及椒风弄儿之戏 指的就是同性恋。《墨林今话》的作者蒋宝龄也说他“不废声色,所得润笔钱随手辄尽”。郑板桥一生养过多个男宠,其做官的俸禄与卖画所得的钱,有许多是花在此事上了。郑板桥也曾不无伤感地坦陈“自知老且丑,此辈利吾金而来耳”。

郑板桥71岁时,曾与时年48岁的著名诗人袁枚有过一次会晤。这俩好基友乘兴唱酬,很是高兴。酒喝的差不多了,板桥说:“今日之衙门,动辄板子伺候,那板子偏又打在桃臀之上。若是姣好少年,岂不将美色全糟蹋了?我要能参与朝廷立法,一定将律例中的笞臀改为笞背,这才不辜负了上天生就的龙阳好色。”袁枚一听,立即产生“与我心有戚戚焉”的认同感。

郑板桥和袁枚这俩文化名人啊,若无男同之志,又何来对这少年臀部的无端关心呢?当然,这或许是史料片面记载,不完全可信呢。

金农也是清代扬州八怪之首。据金农《幼僧图》(日本京都有邻馆藏)所画幼僧的相貌和衣着颜色颇为鲜妍诱人,与寻常僧人不同,其中可能寄托着金农的性取向。某美国学者觉得金农“好雄恶雌”。

  • 郑板桥的断袖之癖 曾养数名男宠

    故宫博物院里有一本《板桥自叙》,其中郑板桥就提到自己有“断袖之癖”,说自己“酷嗜山水,又尤多余桃口齿及椒风弄儿之戏……”

    查看详情
  • 竹林七贤中隐藏了一对同性恋

    山涛和嵇康、阮籍一见如故,成了挚友。山涛的妻子起疑心,觉得他们三个男人的交往很不正常。山涛就解释自己只愿意跟他们做朋友。

    查看详情

日本的同性恋艺术

于16、17及18世纪创作,描绘了许多不同的性爱动作,除了男女之欢,还有同性恋场景。但因为史料缺乏,暂时找不出有哪些著名的男同性恋艺术家。

如何看同性恋艺术|艺术家对同性恋的看法

小编不是同性恋者,没法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同性恋如何如何,不过大家要知道,在艺术领域,这一大票男同性恋发挥了巨大的价值,创造了艺术史上无比辉煌的新篇章。

来看艺术家对同性恋的看法吧:

“如果没有同性恋者,就不会有今天的好莱坞。”

——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演员)

“这个世间有一种无法说出口的爱情,男人爱男人的感情,于我,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

——王尔德(Oscar Wilde,诗人,剧作家,散文家)

“英国人终于承认牛顿是同性恋了,还有图灵,还有其他很多伟大的人。你知道,异性恋不是更正常,只是更普通。”

——利布拉奇(Liberace,钢琴家)

“掩饰最深的热情,就在它的阴暗处;但也泄露了它的秘密,正如同最黑暗天空,预示了最猛烈的暴风雨。”

——拜伦 (George Gordon Byron,诗人,作家)

“同性恋是一种艺术,一种感受事物的方式。”

——苏姗·桑塔格(导演,哲学家)

“我相信,最极端的爱便是秘恋。一旦被分享了,爱情就减灭了精神性。终其一生为爱消得人憔悴,为爱而死,但不将爱恋人的姓名挂念于嘴边,这才是爱恋的真正意义。……同性爱恋与武士战之道相得益彰。”

——三岛由纪夫(作家)

“同志之爱,男人之间的感情依偎,这种情爱贯穿着救世原则,而这种原则并不以时空的转换而有所改变。当这种情爱发展成熟,深入人心时,一个民族充满希望与安乐的未来已经到来。”

——惠特曼(Walt Whitman,诗人)

“生命告诉我们生来孤独,而灵魂告诉我们生来自由,生活让我们尝遍百味,而我们也要继续去尝更多的味道。……我的男孩,我要教给你热情奔放!”

——纪德(André Paul Guillaume Gide ,诗人,作家,思想家)

“就象很多男人一样,我也有过同性恋经历,但我并不为此感到羞耻。……我不否认自己有时也会受到男人的诱惑,……也许很多人会把同性恋看做是一种时髦,但是我们为什么不问一下自己:‘为什么我们就一定要爱异性呢?’……同性恋不仅历史悠远,而且也是人类生活方式崭新的开拓,可以丰富我们日益苍白的情爱资源。”

——马龙·白兰度(教父男主角)

“钢琴家只有三类,一类是犹太人钢琴家,一类是同性恋钢琴家,其他的都是蹩脚钢琴家。”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Horowitz,钢琴家)

“同性爱的朋友们,在我离你们而去的时候,我会唱着歌离开。作为见证人,我必须写下这个时代的悲伤,但并不是要拂去你们的笑容。

请读一读我在字里行间所写的这个世界的关怀爱心,然后,把书合上,去爱吧!希望你们有更好的未来,无忧无虑地去爱。也请记往我们也曾爱过。夜幕逐渐掩下,星光便会露出。"

——德里克。加曼(导演,诗人,绝笔)

新浪收藏综合东方早报、南方日报、中国日报网、雅昌艺术网及各类自媒体等报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