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二战纳粹劫掠艺术品悬案

新浪收藏
摘要|去年,有一部美国电影《盟军夺宝队》讲述了二战期间盟军收复落入纳粹魔掌的艺术品的历史。而在现实生活中,德国海关人员在高速列车上发现一个形迹可疑的老人,进而揭开一段尘封往事,意外收复逾10亿美元纳粹赃物——价值逾10亿美元的艺术品。
这个白发老人是犹太裔画商希尔德布兰德·古利特之子。去年5月份,由于身体虚弱,古利特在慕尼黑的家中去世。按照古利特生前遗嘱,他将千余幅所有权仍有争议的“纳粹赃物”艺术品全部捐给瑞士伯尔尼艺术博物馆。
在纳粹的文化掠夺史中,痴迷艺术的古利特家族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犯下了不可宽恕的罪行。

白发旅客形迹可疑
2010年9月,从苏黎世前往慕尼黑的高速列车经停德国边境,海关人员在车上发现一个衣着体面、身体孱弱的白发老人。护照显示,这个独自旅行的老人叫科尔内留斯·古利特,1932年生于奥地利。他异常紧张,自称去瑞士伯恩一家画廊打点生意,正要返回慕尼黑。
海关人员将他带到厕所搜身,发现9000欧元现钞,全是崭新票子。虽然携带1万欧元以上现金才需申报,但科尔内留斯的紧张神情令人生疑。海关人员暗中继续调查,结果发现,科尔内留斯在德国没有领过养老金,没有医疗保险记录,没有上税和就业记录,没有银行账户,电话簿上也查不到名字。他留下的地址是阿图尔·库切尔广场一套公寓,事实上却住在高尚社区施瓦贝一套价值百万美元的公寓中。
其实,古利特这个姓就是线索,熟知二战艺术掌故、寻找纳粹赃物的人都听说过它。当年有个名叫希尔德布兰德·古利特的画商,虽然有四分之一犹太血统,却成为纳粹买手,替第三帝国搜刮艺术品,大多数掠夺自犹太艺术家或收藏家。
2012年2月,德国当局搜查了科尔内留斯在慕尼黑的公寓,发现121幅装裱画和1285幅未装裱画,多为现代派大师作品,当前总价值逾10亿美元。今年2月,奥地利当局在科尔内留斯位于萨尔茨堡的住所又发现60多幅画作,全部出自莫奈、毕加索和雷诺阿等大师之手。
惨遭纳粹洗劫的部分画作
其父曾是纳粹买手
科尔内留斯就是希尔德布兰德·古利特之子,他寓所中的画作牵扯出“颓废艺术”的血泪史。
古利特是德国一个显赫的犹太家族,历代痴迷艺术。科尔内留斯的父亲希尔德布兰德曾是德国两所艺术博物馆的馆长,但在希特勒上台后被开除职务,一是因为他的犹太血统,二是因为他的艺术品味“冒犯了德国健康百姓的感情”。
1933年,希特勒发起“文化清洗”,打击对象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渐成规模的现代派艺术。无论新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达达主义、野兽派还是未来主义,全被第三帝国视为“颓废艺术”。这些流派的艺术家和支持者遭到排挤、打击和迫害,作品被下架、收缴甚至焚毁。
不久后,第三帝国国民教育与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意识到,可从“颓废艺术的垃圾中赚点钱”。1937年他成立四人委员会,负责在国外出售“颓废艺术品”,并为希特勒拟建的艺术博物馆采买展品。
尽管有着犹太血统,希尔德布兰德却时来运转成为委员会成员,因为他艺术品味独到,在国外艺术圈又有人脉。他还获得特许,只要以外国硬通货交易,可自行购买画作。
1945年5月,希尔德布兰德曾向盟军调查员坚称画作毁于轰炸。1956年,希尔德布兰德死于一场车祸。而从遗留下来的一些空画框和文件来看,他的儿子在其死后一直依靠出售这些画作来维持生计。

基尔希纳《作为一个军人的自画像》

埃里希·赫克尔《朗读会》
所谓“颓废艺术”
所谓“颓废艺术”,就是纳粹意识形态之外的一切现代艺术。在纳粹领袖希特勒看来,后印象主义现代艺术,包括康定斯基和奥托·迪克斯的表现主义是“大脑混乱的证明”。早年从艺未遂的希特勒还曾经表示“任何人把天空画成绿色,把田野画成蓝色,都应该被阉割。”
希特勒曾下令把16000件艺术品列为“堕落艺术”目录,包括梵·高和曼·雷的作品。而在这批于德国慕尼黑发现的画作中,就有近300幅作品名列“堕落艺术”。
1937年,纳粹当局在慕尼黑举办了一场名为“堕落艺术”的展览,将各大展览馆没收查抄的现代艺术作品以混乱无章的方式摆设,并给它们贴上标签,或涂抹标语,恶意曲解它们的含义,意在展示这些艺术的“丑陋”和“堕落”。展览结束后,艺术品分门别类在瑞士拍卖,一些被博物馆和私人藏家购得,其他的则流落到纳粹高官的手中。

酷爱艺术的希特勒
当希特勒的名字出现的时候,人们马上想到的是大独裁者的形象。但希特勒还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热爱艺术。
希特勒年轻时候的梦想是成为一个画家,他19岁的时候,曾经报名上艺术学院,只是因为分数不及格没有被录取。对此他一直耿耿于怀,并且认为世界油画界将因此蒙受巨大损失。他也许是对的,即便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如果他真的能专注于绘画,那世界的历史会不会就因此改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蒙受战争的不幸?
从希特勒的画中你能看出,他确实是一个热爱绘画的人。据说,他衣食无着的时候,曾经以画风景明信片糊口。由此可见,在绘画方面,他确实不是业余的。
(新浪收藏综合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