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归还中国价值685万元文物

新浪收藏
摘要|近期,中国已加强了追索非法流失文物的力度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据英国《每日电讯报》7月6日报道,法国已低调向中国归还4件遭劫掠的猛禽金首,价值1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685万元)。
中国政府10年文物追索路
报道称,拥有古琦、圣罗兰等一系列品牌的法国著名奢侈品大亨皮诺于2000年向巴黎吉美博物馆捐赠了这些公元前7世纪的文物,作为对时任总统希拉克展示友好的姿态。
然而,随后消息曝出,这些文物是1992年中国甘肃省周朝贵族墓葬遭盗挖时流失的文物。中国方面表示,这是90年代中期盗墓潮导致的大批流失文物的一部分。
据报道,中国政府大约10年前通过一名法国专家对这些盗墓所得文物发出追索申诉,但未能获得相应,但仍继续通过外交渠道开展追索努力。
最终,根据法国《艺术报》的消息,皮诺特于今年4月将4件猛禽金首移交给位于巴黎的中国驻法大使馆,并没有索要任何补偿。
文物回归背后的外交考量
此次归还决定令法国面临头疼的外交难题,因为在理论上已赠予博物馆的礼物是无法撤回的。最终,法国文化部“回溯撤销”了对博物馆的赠予行为,将这些文物返还给捐赠者,并按照中国的要求,由捐赠者将这些文物归还中国。归还的过程在2014年3月启动,为的是迎合中法建交50周年的契机。
与此同时,从同一倒卖者手中购得另外28件文物的法国收藏家克里斯蒂安·戴迪耶于5月15日交还了这些文物,时间正好与法国外长法比尤斯访华的时间吻合。这也让我们想起,2013年皮诺家族归还圆明园鼠首、兔首。这些都与中法之间保持的友好关系密不可分。
同类事件例如,2014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韩国,并向韩国正式返还了朝鲜王朝德宗印章“德宗御宝”。
文物回流成为国际难题
中国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途径主要包括:依法追讨、回购和捐赠,依法追讨是最理想的形式。
近几十年来国际上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公约(包括:1954年制定的《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1970年制定 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以及1995年制定的《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中国政府也先后加入了这些公约。但是历史上的流失文物并没有因此顺利回归。
圆明园流散文物将拍卖
首先是国际公约的溯及力。“法不溯及既往”的国际法原则,很大程度上让这些文物回归相关的国际公约失去了效力。比如圆明园文物大多是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走而流失的,事件发生在1954年以前,因而不能依据1954年的“海牙公约”提出索还请求。
其次,国际公约的执行力。一般来说,公约一般仅在缔约国之间才产生约束力,按国际惯例,“条约不拘束第三国”。事实上,英国、法国等主要“文物流入国”,并没有加入相关公约。流失文物原属国因而不能依据国际公约,向没有缔约的“文物流入国”提出返还文物的要求。
此外,由于时代久远,很多文物是什么时候流出去的,出境时的情况是怎样,确切的证据资料很难搜集,这也成为法律技术上的瓶颈。
中国流失海外文物情况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则显示,在全球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7万件。
1、文物外流的原因有哪些?
一方面,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战争、不正当交易等手段对中国的珍贵文物进行疯狂掠夺。其中广为人知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和八国联军抢劫北京城。另一方面,在上世纪前期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下,在华的外国人勾结反动军阀和奸商以极低的价格买下文物并偷运出境。然而,近30年里的盗掘和走私是中国文物流失最严重时期。
2、外流文物现存何处?
日本
据中国官方统计,自1931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被日本掠夺的文化财产1879箱,被抢文物不计其数,仅战后日本方面自己统计的数据就高达360万件。
英国
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目前收藏的文物多达23000件。
法国
在西方博物馆中,收藏和展览圆明园珍宝最多、最好的要数法国的枫丹白露宫,宫中的中国馆可以说是圆明园在西方的再现,有3万多件中国文物。
美国
从17世纪开始,殖民者、传教士、古董商人等就讲中国文物带回美国,美国媒体称,找中国古董的最佳地点不是中国,而是美国。
新浪收藏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