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错币值百万?莫被新闻误导

新浪收藏
摘要|近年来,各种所谓的“错版币”层出不穷,经过媒体的报道,拍卖行的估价,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的数字瞬间博人眼球,引发广泛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才算是“错版币”,到底值不值钱?

媒体报道|有张错币就可瞬间暴富?
案例1:据《重庆晚报》报道,万州张女士就在买菜时意外获得了这样一张纸币:在靠近安全线(俗称金线)的位置居然有条宽约1.5mm的空白线。现在已保存有6年。近日,一拍卖行作出估价:这张错币价值超过50万元......
案例2:重庆一位男子在领工资时,拿到一张百元错币:纸币头像右边面部痣的下方,有一条3毫米的红色竖曲线;他拿着这张纸币给专家估值,得到的结果是价值百万......
案例3:今40多岁的何先生是重庆南桐矿业公司的职工。19年前,他得到一张残缺的2元纸币。右下角多处了一截,并且是开裂的。将多出的一截向上折叠,右下角会形成一个缺口,如果放平,则折叠处没有花纹。他把照片发给几家网上拍卖公司,给出的估价最高能卖到200万......
诸如此类的报道不计其数,这如此之高的估价想必让大家看红了眼,纷纷翻箱倒柜找错版币。也有很多网友给我们@新浪收藏 官方微博发私信,询问自己的错币值多少钱,有没有人买?为了解开大家的疑惑,我们一同来探究一下。
概念纠正|什么叫错版币?

错版币是指设计上或母版雕刻上的错误,印刷流程中的漏印不属于错版。货币因质量缺陷导致的“残次品”只能属于残次币而不属于错版币。
简单地说,错版体现在印刷品上是属于印版的差错,但是人民币的图文在印版上是不可能出现错误的。
而在印刷过程中使印刷品上出现了某种差异,不是印版错误而是在印刷中因某种原因导致印刷品上出现了某种差异,不能称错版,只可称之为印刷“变体(异)”或“错体”。
对于社会上流传的“错版人民币”(含硬币),可值数十万元甚至逾百万的说法,早在2005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就曾声明,印钞厂印制钞票时使用的印版、制造硬币使用的钢模等是一个整体,在印制过程中,不可能出现局部倒置或颠倒的问题。
疑难答疑|为啥有错版货币?值不值钱?
1、印刷残次品
“变体”或“错体”的纸币,在流通中确有个案存在,产生的原因基本上来自钞纸上和印刷中,如出现“复耳”、“折白”、“水印瑕疵”等,是造纸中产生的问题,与印版无关。
出现“露白”、“漏色”、“错色”、“墨污”、“水印移位、“裁切偏差”等,是印刷中产生的问题也与印版无关。
这些变异的印刷品均属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残次品,原则上都不会流出厂外,就算是有漏检流出的个案残次品,虽有研究或收藏价值,但无天价的市场效应,更不允许违法进入市场拍卖或交易,根据《货币法》等法律的有关规定,持有者可依法到银行进行兑换。
2、人为制造
目前发现的所谓“错版货币”是有人在原有货币的基础上经过人工制作的。如果认真地观察或借助放大仪器观察,就会发现人为的刀切、粘贴、修刮的痕迹。
主要形式有三种:
一是剪贴拼凑变造币,即将若干张完整的人民币分别剪裁、分割拼凑,或者与伪造币进行拼接,达到以少张变多张的目的;
二是一揭为二, 再用白纸进行粘贴,或从若干张完整票币的不同部位分别揭下一小块,再用白纸将被揭部位粘贴好,然后将揭下来的各个部位拼凑粘好,即成了一张票币;
三是挖补、移位变造币,即将人民币上某个部位的图案或文字进行挖补,改变其原来的形态,制造成所谓的“错版币”或“珍惜币”等,以从中牟利。
人为制作“错版人民币”属于“故意毁损人民币”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43条规定:“故意毁损人民币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利用“错版货币”进行诈骗的,有关执法部门将依法制裁。
给你建议|遇到“错版货币”该如何处理?
“一不相信,二不上当,三要抵制”。自己不相信,并规劝其他群众不要上当,并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举报,避免造成更大危害。
这些“变体”或“错体”的纸币不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所以也就谈不上什么升值潜力。当然,集币爱好者若有幸觅到这类与一般人民币略有区别的残次币,作为趣味币专题收藏倒也未尝不可。
在对错版币没有足够的了解和鉴别能力的前提下,尽量避免收藏该品种,不妨选择一些收藏价值较高的已经退出流通领域的第一套、第二套、第三套人民币。
新浪收藏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