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新浪收藏
摘要|北京故宫的《清淡含蓄——故宫博物院汝窑瓷器展》9月29日就要和大家见面了,时间持续到明年8月底。汝窑瓷器被后人推为“五大名窑”之首,乃是御用之物。因此工匠不惜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显现出天青色,釉面像珍珠一般莹润,纯净高雅,内敛含蓄,绝佳的北宋审美风貌。
而且还有一则传说是,汝窑的出现与艺术家皇帝宋徽宗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日工匠问皇帝是什么颜色,宋徽宗用手指天,正巧雨过天晴。于是,工匠们便开始烧制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色彩。
到底是什么因素使得汝窑有这么大的魅力,甚至有种说法叫做“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御用之物。
宋代汝窑:青瓷之魁、五大名窑之冠
北宋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汝窑排在首位。
汝窑创烧于北宋晚期,为宫廷贡品,产品胎质细密、坚薄。因胎土中含有微量的铜,使胎色呈现“赤色”,又叫“铜骨”。其釉色有天青、天蓝、粉青几种。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
由于工匠们不惜成本以玛瑙入釉,汝窑瓷器的釉色显现独特的天青色,釉面莹润似珍珠、如美玉,纯净高雅,内敛含蓄,体现出高雅的皇家之气,尤其珍贵,在北宋时已达巅峰。清雍正前后有仿汝器出现,然而仿造者只重釉色,胎骨呈白色,造型也不及宋时古雅大方。汝窑瓷器一般都较小,盘、洗、碗等口径一般在10-16厘米之间,超过20厘米的极其个别,超过30厘米的几乎没有,故有“汝窑无大器”之说。
传世汝窑瓷器高清欣赏
关于宋徽宗与汝窑之间的浪漫传说
汝窑的出现,在北宋晚期,宋徽宗的时代。政治史上,那是一个不知所谓的混乱时代,艺术史上,却是中国文艺复兴的巅峰。赵佶作为朝廷上的皇帝,或许不合格,但作为艺术家之中的皇帝,却当之无愧。汝窑的出现,正是他的文化大业下的一道手笔。
宋徽宗是个非常虔诚的道教徒。在他之前,北宋宫廷一直使用的瓷器是定窑。定窑的颜色是白色,对道教徒而言,这种颜色太刺眼,于是皇帝把心一横,重新订造,开始了汝窑昙花一现的历史。这个说法,最早源自北朝末年徐竞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不过,这只道出了汝窑的来历。但它的神秘之处,又在哪儿?
汝窑的色泽,传说是来自天上。后周世宗柴荣,曾经烧造过一种名为“柴窑”的瓷器,却在北宋已经失传,只剩下当年立下的口谕:“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这)般颜色作将来”。宋徽宗倾尽人力物力,就是要超越前朝,制作出可与之匹敌的汝窑,其成品的颜色,效果如出一辙:汝窑的瓷胎,不是白色的,从边沿上可以看到,带着淡紫,叫做“香灰胎”;而瓷器的釉色,不论是半透明抑或不透明,都显出一种非常柔和悦目的天青色,并常常带有轻微的釉裂纹,称为“蟹爪纹”。
盘点世界上名贵汝窑瓷器
北宋汝窑莲花碗: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国宝 十吨黄金不换
莲花碗高10.5厘米,口径16.2厘米,足径8.1厘米,俯看形如十曲花瓣,深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全球罕见的传世珍宝。莲花碗呈十瓣莲花形,此莲花碗造型比例适度,器身随花口亦呈十瓣,形似一朵盛开的花朵,凸凹与莲口相衔接,显得格外协调自然,美观大方。充分表现出莲花开放之势,青釉匀净之温润,颇具艺术风韵,造型奇特,精美绝伦,价值同样是冠绝全球,有传“十吨黄金不换”之说。
北宋汝窑葵花洗:叫价34轮 拍出2亿天价

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是现今唯一存世之葵花六瓣形的盆洗,直径十三点五公分,六葵瓣花式,口略撇,上丰下敛,浅腹薄壁。棱角含蓄,器身随沿起伏,圈足微外撇,底有细小芝麻钉痕三枚。是英国著名的中国古陶瓷收藏家之一艾弗瑞·克拉克夫人的旧藏,上世纪70年代转入日本收藏。
2012年4月,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的上拍,让公众见识到藏家对精品的追捧。此次拍卖估价为6000万至8000万港元。由于现存汝瓷极为罕见,该汝窑天青釉葵花洗一亮相,便引起现场激烈竞投。8位竞标者相持15分钟,拍卖由第一口价4000万港元开始,经过34次叫价后,最终以2.0786亿港元成交,并刷新宋瓷世界拍卖纪录。
北宋汝窑碗:乾隆皇帝御笔题诗 国家一级文物

汝瓷碗是北京故宫镇馆之宝,全球仅存两件,另一件在英国达维德基金会,严禁拍卖的国家一级文物。汝瓷碗高6.7厘米,口径17.1厘米,足径7.7厘米。敞口微外卷沿,深腹、外撇足,足内有五个小支钉痕。香灰胎,质薄体轻,碗里外施满釉,釉色天青微泛蓝,色泽典雅含蓄,釉面开有细碎纹片,若用十倍以上放大镜观察,会发现釉中含有“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美轮美奂。
乾隆皇帝对其极为钟爱,于乾隆四十四年于器底御笔题诗一首:“秘器仍传古陆浑,祗今陶穴杳无存。却思而久因兹朴,岂必争华效彼繁。口自中轨非土匦,足犹钉底异匏樽。盂圆切已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乾隆己亥御题。”因乾隆皇帝御笔题诗,其价值更是无法估量。
北宋汝窑弦纹樽:身价数亿 堪称“汝瓷之王”

弦纹三足樽全球仅存一件,为北京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是传世汝瓷中极为罕见的大件器,无价之宝。樽高12.9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17.8厘米。樽直口、圆筒腹、平底,由三个变形兽足支撑。樽外壁上中下凸起七道弦纹,中部三道,近口及底部各有两道。器物制作庄重古朴,气韵高雅,上中下三层七道弦纹,更增加了三足樽庄重肃穆之感。胎质细腻,呈香灰色,胎体较轻。里外满釉,呈天青色微泛蓝,并有细小浅白的开片,俗称冰裂片。色质柔和莹润,造型完美和谐,代表了千年国宝汝窑瓷的最高水平。
2010年11月7日,北京中嘉国际秋拍,一件相似的汝窑天蓝釉弦纹三足樽估价就高达数亿元,被全球收藏界尊为当之无愧的“汝窑瓷王”。
存世量稀少:汝窑传世作品不超70件
据范冬青统计,流传到今天的汝窑真品不超过70件,其中台北故宫21件,北京故宫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戴维中国艺术基金会8件,其他散藏于美国、日本、英国和私人收藏家的约10件。
范冬青,这个在业界有着“中国汝窑第一人”美誉的女人,曾经是上海博物馆瓷器部主任、纽约苏富比东方部总经理、纽约佳士得瓷器部高级顾问,现任中国嘉德(微博)拍卖公司瓷器部高级顾问。
众所周知,汝官窑器举世稀少,这是因为汝窑烧造时间非常短,只有二十年左右,大约是宋徽宗的崇宁五年(1106年),往上推至宋哲宗的元佑元年(1086年)。这二十年中汝官窑受命于天子,有令则烧,无令则停,时烧时停,一直作为贡品为皇室所拥有。在南宋时已属珍稀,即使得以传世,汝窑器多为日用品,作为博古把玩的陈列品极少。由于宋汝窑根本无法复制,那些不可复制的汝官窑器可以真正称得上是无价之宝。
拍卖场上曾出现的天价汝窑
2012年4月4日,备受关注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在香港苏富比拍场上大放异彩,4000万港币起拍后,经过34口叫价,最终以2.0786亿港币成交,刷新宋代瓷器在全球范围内的拍卖纪录。这件汝窑洗的高价成交,与其说是中国高古瓷器的价值回归,不如说是以汝窑为代表的宋代瓷器所创造的美学范式在当代得到了收藏者的重识。
汝窑洗拍卖后,收藏家马未都4月6日在博客中指出,“在老派的藏家心目中,宋瓷乃陶瓷最高境界,不是元明清三朝可以媲美的,尤其乾隆时期繁花似锦的官窑,在美学上与素雅的宋瓷,尤其是汝窑,官窑等不可同日而语。这些年,由于大量新兴收藏者的涌入,使简单审美的清瓷价格大大超过了复杂审美的宋瓷,我们可以理解,但宋朝人清朝人未必能理解。”“宋瓷曾是陶瓷价格上的峰巅,代表了那一代藏家的修养;此次宋瓷又出现了这么高的价位,可能预示了一种态度的回归,历史上永远是文人引导改变着历史,财主们帮助推波助澜,二者交替,蔚为大观。”
新浪收藏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