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城管被杀——除了点蜡烛,我们还能说点什么?

城管被杀——除了点蜡烛,我们还能说点什么?

新浪博客

关注

摘要:暴力伤害无论如何事出有因,在当今世界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中,都于法于理所不容。面对悲剧,除了点蜡烛致哀,我们还能说点什么?

文/枫枞心晴

昨天上午,一则爆炸性的消息打破了工作日的宁静:据@北仑发布 报道:上午08时40分许,北仑霞浦街道城管队员在九峰北路附近送达执法告知书过程中,4名城管队员遭遇暴力抗法,2名城管队员经全力抢救无效死亡,另2名城管队员目前生命体征平稳。公安部门已介入调查,现场查获1名男性嫌疑人。

“城管”、“暴力抗法”、“两死两伤‘这些急剧冲击力字眼,使得这则新闻几乎毫无悬念的成为网络舆论场的焦点。同样不出意外的是,跟帖评论迅速被两种截然不同的对立情绪所占据。“杀得好”的疯狂叫嚣,几乎和“严惩凶手”的正常诉求分庭抗礼(如果不是运营商管控过滤的话)。暴力伤害无论如何事出有因,在当今世界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中,都于法于理所不容。无意为嫌疑人开脱,但我们如果不深究网络戾气产生的深层原因,仅以“无情”、“冷血”之类的情绪化词汇简单归因,将负面评论一删了之,恐怕无助于两个舆论场的理解和沟通。面对悲剧,除了点蜡烛致哀,我们还能说点什么?

  • 城管队员遭暴力抗法,两死两伤诉说着啥?

    保护执法人员的生命安全及维护城市的正常秩序,快点立法管下这些以为人道的不道德现象吧!

    查看详情
  • 写在北仑城管遇害以后

    我只是城管家属,无法从执法角度去剖析,也无法更深刻的来说清楚城管执法。只是在我眼里,执法已愈加规范,严谨,文明!

    查看详情
  • 城管队员遭暴力抗法致两死两伤构何罪

    应按想象竞合的原则,以重罪吸收轻罪,按故意伤害(重伤)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从重处罚(一个行为,数个罪名,想象竞合)。

    查看详情

首先,信息的充分披露是沟通理解的前提。暴力杀人触犯刑律人所共知,但当事人违法的事实是什么,冲突的过程究竟如何,这些细节在官方发布中均语焉不详。送达执法告知书只是城管执法的程序性行为,离强制执行尚有一段时间,为何会触发当事人如此激烈反应?事前是否已经有过矛盾的积累?冲突过程是否“有图(执法记录仪)有真相”,太多的问号留待解答。媒体和舆论固然应该有“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的耐心,权威部门却切不可自持大义在手,就忽略这些细节公开。仅凭目前掌握的信息,即便是感情上再倾向于城管的网民,也只能得出“嫌疑人确实穷凶极恶”这个粗糙的结论;而在同情嫌疑人的网民看来,起因、过程等关键信息的缺失难免让人生疑。在类似的沈阳小贩夏俊峰杀城管案中,被害城管队员背部多处刀伤这一细节的披露,就让许多先前坚信是“正当防卫”的网民改变了立场。越多的真相浮出水面,越多的共识才能凝聚。

其次,爆炸性的大新闻只是城管日常执法困局的一个缩影。与警察、工商等执部门不同。城管面对的往往是小商小贩这样的弱势群体,其违法的情节与偷鸡摸狗的蟊贼或是短斤缺两的奸商相比,往往不那么招人愤恨。其情可悯,其行可恕。尤其是没有受到违法后果直接侵害的群众,更容易产生“城管小题大作”的印象,电影《老炮儿》开头,城管收缴“灯罩儿”的无证煎饼摊,虽于法有据,却遭到围观路人起哄的场景,可谓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城管部门推行“柔性”执法,如武汉以城管队员在违法店家门口列队行注目礼等另类方式督促整改。此种做法与其说是工作创新,不如说是无奈之举。实际效果究竟如何也只有天知道,毕竟这种形同上门强乞的行为艺术也只对面皮薄怕丢人的违法者管用。更多的城管队员面对硬钉子,如果不能借助于和警方的联合执法,就只能赤手空拳、毫无防护的强制执行(城管按法律不能配发警械),无法及时制止暴力行为 ,发生城管队员被打,甚至受到严重人身伤害情况也就不稀奇了。

其三,城管执法的依据只要来自各地的地方性法规,执法范围涵盖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等各个方面。一方面这些规定较为宽泛模糊(如环境整洁,整洁到什么程度?),赋予城管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容易让公众产生选择性执法和权力寻租的联想;另一方面普通民众对于这些规定的知晓率不高,对于违法危害的感知度较低——比如对一些无证早点摊,烧烤摊,如果如果不是直接被噪音油烟影响到的居民,恐怕很难产生必须“坚决取缔“”的同理心。小商小贩等被执法对象普遍文化程度较低,通过辩解申诉等正当程序争取权益,获得司法救济能力不足。一遇执法就被形成面对面的直接冲突,缺乏博弈回旋的余地。这些现实中的难题,都需要通过制度设计加以解决。

最后,每次城管执法人员遇袭的消息一出,官媒往往列举出一堆城管热心为民,委屈求全的案例以寻求舆论同情理解。对这些感天动地的好人好事笔者举双手点赞,但换位思考一下,脱离一事一议的悲情诉求,除了赚一点同情分,实际意义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大。作为处于社会底层的另一方,有的是“比比谁更惨”的资本——身着制服,按时发薪的城管队员,和天不亮就出摊,一辆小车养活一家老小的草根小贩,究竟谁更像鸡蛋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