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女子救人被恶犬咬伤咋变骗捐

女子救人被恶犬咬伤咋变骗捐

新浪博客

关注

摘要:近日安徽女子李娟因"见义勇为救女童"被恶犬咬至重伤在网上不断升温。警方调查发现,李娟实被男友的狗咬伤,所谓"见义勇为"也是男友一手策划。

文/乔志峰

被狗咬伤女子男友承认撒谎,善款将用于女友手术。这两天,安徽利辛26岁女子李娟被恶犬咬成重伤的事,持续在网络发酵。李娟的家人多次向媒体表示,李娟在下班回家途中,救了一名被两条大狗追逐的小女孩,自己却横遭不测。她的遭遇引发不少人士的捐助,目前爱心款已超过80万元。

经调查,真相令人震惊。李娟并非在回家路上受伤,而是在一家养狗场内被狗咬伤的,而这家养狗场的主人,正是她的男朋友张宏宇。张宏宇也承认,自己撒了谎,但他表示,所有善款将用于女友治疗。(10月21日《现代快报》)

本来是满怀感动为“救人英雄”捐款,结果却是被忽悠了,那些踊跃捐款的爱心人士得知真相,心里会不会“哇凉哇凉”的?骗捐,并且还是打者见义勇为正能量幌子的骗捐,不仅亵渎了爱心,也伤害了社会诚信。虽然事情已经真相大白,有些疑问却依然如鲠在喉、不问不快。

其一,为何有人要打着“救人”的旗号骗捐?

据张宏宇称,之所以编造这样一个故事,是由于治疗资金跟不上,李娟已经停药一段时间,为引发关注,他向媒体求助时加上了救人的情节。病人还躺在床上伤势严重,就因缺钱而停药,这悲凉的一幕原本不该出现——政府相关部门、社会福利组织的作用,又体现在哪里呢?求助无门,当事人为自救只好一咬牙剑走偏锋,做出编造事实骗捐的事情来。

按常理说,只要确有困难,就应当获得帮助。可现状却是,你哪怕再难,也可能喊破喉咙也无人问津,只有难得与众不同、难出“特色”来,才能有媒体报道,才能触动大众的内心、引发关注。连寻求帮助也需要绞尽脑汁进行策划、制造噱头,无疑既是社会救助和福利体系的悲哀,也是整个社会生态的悲哀。

  • 专款专用不是骗捐免责的理由

    让应然成实然,造假才会无人再敢效仿,也才会给陌生的善意以些许安慰。

    查看详情
  • 骗捐事件凸显非公益募捐法律短板

    只有法律及时作出规制,才能给善心善意以法律保障,避免善心被伤,让各方陷入情法纠结的尴尬。

    查看详情
  • 狗咬女子剧情反转,个人募捐亟待规范

    如何让急需救助者得到及时救助,又有效防范骗捐行为发生,考验着立法者、监管者的智慧。

    查看详情

其二,“救人被恶犬咬伤”的谎言是如何出炉的?

这家人曾经向安徽媒体人“@记者柯南”求助,希望能“策划策划”,并表示在得到捐款后,会“好好感谢”他。“@记者柯南”了解后发现,相关信息里没有被帮助的小女孩、没有狗主人、也没有目击者,只是男方的单方面叙述,第一反应就是假新闻,因此没有报道。

然而,“救人被恶犬咬伤”的假新闻随后还是被报道了出来,迅速火遍了全国。明显事实不清、缺乏新闻要素的假新闻,为何还是出炉了?究竟谁在为此推波助澜?有没有新闻从业者也涉入其中,并非被骗,而是贪图所谓的“感谢”?果如是,则不仅是违背良知和职业道德,恐怕还涉嫌其他更严重的问题。

  • 狗咬骗捐是动摇社会善良的又一大凶器

    至于捐款,除了治疗费用还两说之外,剩下的他最好还是退还给捐款人,或者是把捐款再重新以社会的名义捐给真正需要它的人。

    查看详情
  • 不能原谅编造“救人被狗咬伤”的家属

    对于欺骗公众感情的当事人,让人人都是受害者,应该对编造谣言者进行谴责并追究责任,让其付出应有代价。

    查看详情
  • 爱心被蹂躏过后就这样“将错就错”了?

    如果这件事情就是这样“将错就错”“不了了之”了,今后还会养成一种什么风气?这恐怕要比那个“扶不扶”严重的多。

    查看详情

其三,公众为何如此轻信?

骗捐的事情发生过不知多少次了,媒体上也常有披露。可为何还有那么多人轻易被其蒙蔽?

一是因为女子确实被狗咬伤,事情“真假参半”,增加了迷惑性;二是有从众心理,看到那么多人在讨论,就信以为真了;三是现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让自救、互救成了常态,再加上“英雄流血又流泪”的反常现象频发,让很多人形成了思维定式,遇到类似事件不加详细甄别就想当然地做出判断。这一点恐怕才是最值得我们反思的。

罕见各类动物伤人画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