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女副教授骂人”源于价值追求错位

“女副教授骂人”源于价值追求错位

新浪博客

关注

文/春城时评

近日,有网帖曝出四川文理学院一女副教授在达州一中某班级上谩骂学生,自称“有钱任性”、诅咒学生们“死无葬身之地”,并对学生动手。达州第一中学办公室向记者证实确有此事,事后骂人者向全体同学和家长道歉。(《法制晚报》12月28日)

孩子在班上与同学发生纠纷和冲突,家长为孩子讨公道、要说法,原本是一种屡见不鲜的社会现象。“女副教授骂人”之所以成为舆论焦点,一方面是由于语言暴力触碰了老百姓关于公平正义的敏感神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女副教授”的身份标签引发了公众对于其社会角色表现的质疑和批评。

对中学生发怒,是女副教授情绪失控、心理失衡的产物。一位对自己教育和引导能力有信心的教育从业者,不该对未成年人进行声色俱厉的“激情教育”。在这里,我们没有看到一位理性平和的高校教师。“女副教授骂人”作为一种失范行为,当事人接受相应的规训与惩罚也在情理之中。

  • “教授辱骂学生”是社会板结之痛

    “有钱就任性”的教授能给她的学生什么呢?有钱就可以践踏社会所有的基本准则吗?这样的副教授存在于教学队伍,真是社会的悲哀。

    查看详情
  • 这素质配当大学教授吗?

    我们必须严谨用人,将不作为的教师清除出教育圈,才能净化我们教育界的风气,保证学生们有良好的环境去学习。

    查看详情

法国作家司汤达曾说, “只要一轻率,人就会变得糊涂”。女副教授的轻率与糊涂,就在于她没有笃定的文化信仰,习惯了“以财富论英雄”的价值追求, 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高人一等”,甚至打出了“我是名牌大学副教授”这种背离事实的旗号。在女副教授身上,傲慢、偏见裹挟着歧视和社会排斥;语言暴力之下只有现实的坚硬和社会的残酷,没有人性的温暖和世界的美好。

“女副教授骂人”的生硬、冰冷话语,显然与流动开放、平等公正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也偏离了老百姓对高校教师的角色期待。

  • 女副教授谩骂中学生谁当反思?

    学校教育也应以坚强姿态面对学生,尽力呵护学生的身心健康,这才会是值得尊重的教育。

    查看详情
  • 从女副教授骂学生想到修身的重要性

    正如那位“女副教授”虽然是高知,但是不注重修身,同样也可能成为一个“泼妇”。

    查看详情

著名思想家卢梭在《论不平等的起源》一书中写道,“人们往往利用自上而下的歧视,来建构自己的优越感和社会认同”。 “女副教授骂人”通过自上而下的俯视赢得了“面子”,却丢掉了学生家长和高校教师双重身份的“里子”。更让人担忧的是,在这样的家庭文化熏陶下,女副教授的孩子又如何去习得善良、宽容、悲悯等美好品质?

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之后,对精神家园的建设和守望成为摆在许多人面前的现实考题,即使是高校教师也不能免考。毕竟,高学历不等于高修养,好工作不等于好品位;以教书育人为本位的女副教授,也应该好好修补下自身在价值追求和文明修养的短板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