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资讯

人民日报:阶级固化论调不成立

人民日报:阶级固化论调不成立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关注

摘要:北京市某重点小学学生的一句“伪楚”引发了一系列讨论。

文:张贺

人民日报政文微信公号4月12日消息,在参观国家博物馆时,北京市某重点小学学生的一句“伪楚”令讲解员大感震惊,这个北宋灭亡后短暂存在的政权是大多数人所不知道的。对比于此前某京郊中学为了赶回去吃营养餐而大幅压缩参观时间,讲解员感慨重点小学的小朋友们的知识、眼界、表达能力全面“碾压”了中学的大哥哥大姐姐。讲解员认为,两所学校师生的表现让他“感受到了中国的阶级固化现象。”按照他的说法,这所“北京无人不知的”重点小学的家长大都是“社会精英、学者名流、政府官员、驻外使节和企业高管”,而京郊那所中学的学生家长基本都是普通人。

近年来,有关社会流动性的话题日益引人注目。但用两所学校的孩子的不同表现来证明所谓的“阶级固化”其实是打偏了,问题的实质不是什么“阶级固化”,而是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重点学校仅仅是师资力量这一项就不知超过普通学校多少倍。“名师出高徒”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名校的学生在全面素质教育的滋养下,其眼界视野和素质能力自然超过同侪。这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所导致的,并不能由此得出“阶级固化”的结论。

尽管近些年有学者根据调查认为中国社会的流动性比改革开放初期有所下降,但总体而言中国的社会流动性还是很强的。父母的职业和收入对后代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上一辈穷,并不意味着下一代注定也穷。草根阶层改变命运的机会非常多。普通人只要肯吃苦,有头脑,不敢说一定发家致富,但至少可以温饱无虞。当今中国最有名的几位企业家如马云、王卫、刘强东等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马云抓住了电子商务大潮的机会一举成为中国首富;顺丰快递的创始人王卫最初只是一个快递员;京东商城的创办者刘强东一开始不过在中关村卖电脑零配件……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正是当今中国的生动写照。

最能说明中国社会流动性的例子是演员王宝强。王宝强出身于河北一个农民家庭,没上过几天学,8岁就在少林寺学武术,从做群众演员开始最终成长为家喻户晓的演员。要论家庭条件、教育程度、社会资源,王宝强算是最差那一档的,但他照样成功了。

这些例子都说明所谓“阶级固化”是不能成立的。

实际上,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阶级固化”的国家。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造就的独特现象。比如古代中国和欧洲国家同样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但唯有中国人在分家的时候,对家产是平均分配的。如此几代以后,所谓大地主就自动消失了。“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和这种充满人性温情的制度有直接关系。此外,科举制度也给了普通人通过读书上升的通道。直到今天,中国每年参加高考的学子有近千万人,其中有多少是所谓“精英家庭”的子女呢?

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些说法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连刘邦、朱元璋这种出身社会最底层的人都能做皇帝,这在其他国家是难以想象的。

我们不能否认,家庭条件优渥对孩子成长的确有利,财富和价值观念的代际传承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但这和“阶级固化”是两回事。在今天我们更不能以“阶级固化”为借口为自己丧失奋斗精神找理由。越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就越要自强不息,越要坚信:一分付出,一分收获。

(本文著作权归人民日报政文微信公号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网友热议——

@宝树(作家):

现在都说“伪楚”,其实张邦昌是一个很悲剧的人物,对赵宋忠心耿耿,恪守君臣之节,没有当皇帝的野心。本来宁死也不愿意即位,是金兵要挟屠城才当了一个月的伪帝。金兵在时做做样子,但连朕都不敢称,金兵一走马上退位,还政给赵构,就这样最后还是被赐死。所谓伪楚只是糊弄金人的把戏,不要说朝代,连政权都算不上。

@柳华芳(自媒体人):

阶级固化是很明显的嘛,不需要紧张否定,阶级并不只是钱的事儿,国家权力机关基本上半世袭化,《人民的权力》说的很清楚。

@张鸣(人大教授):

举王宝强的例子,说明中国没有出现阶级固化,那么,王宝强可以复制吗?第二个王宝强在哪里?

@万能的大熊(知名时评人):

现在这人都不担心脑子固化,都去担心阶级固化,大概原因是因为脑子固化是自己的事情,阶级固化是社会或者政府的事情,出了事当然要怪社会怪政府,难道还要怪自己么?你本来穷的一无所有,唯一的财富就是时间,就不要浪费了。

@醺2017(海外资讯博主):

中国人民对人民日报驳斥“阶级固化”论的文章各种诟病,好搞笑。为啥普通人翻身机会最多的中国,人们最爱抱怨阶级固化?归根结底,绝大部分中国人根本还没见过阶级固化,以为现在这就是了。呵呵,赶紧移民欧美看看啥叫阶级固化吧,中国这才哪到哪啊……

@大脸撑在小胸(中国科学院气象学博士后):

北京的中产就别抱怨【阶层固化】了吧。换房赶上317新政,一夜之间不仅买不起大点的房,连原来的小房都回不去了,分分钟阶层滑落。阶层固化在北京是用来保平安的吧?

你同意《人民日报》的看法吗?你对“阶级固化”论怎么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