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资讯

你想要的年味在香港才能找到

你想要的年味在香港才能找到

新浪热点

关注

摘要:这种有点陌生、却又甚为熟悉的年味,更能让你体味文化共融的动人。

农历新年,香港街头的庆祝活动。

香港:烟花汇演喜迎春

我曾在香港生活过一段时间。

我在广东出生,小时候过年,不习惯看春晚,而是看TVB。我最熟悉的贺年歌曲,是许冠杰的“财神到”:“财神到,财神到,好走快两步。得到佢睇起你,你有前途。”如果这二十几年来我收获过的多少年味,那这首歌曾赠予不少。

去年过年时,我在香港,再次听到这一首歌,霎时有些动容。

许冠杰的《财神到》,在广东家喻户晓。

遇过有些人以为,如此西方化的香港人,可能已经不太会过年了。包括春节的那些古老传统的节日,香港人也不太会过了吧。而我看到的分明是,香港在延续传统这一方面,并不会做得比较差。比如,盂兰节(祭祖的节日,又称鬼节)当天,我走去公园、球场,又或是维园,可能会碰上神功戏表演。而第二天早上出门,每一栋公寓门前,都会有一个火盘,里面躺着家家户户燃烬的衣纸。

里外的人都知道,除了一道海关之外,香港与广东有太多区别。文化虽然同源,但香港早在历史的进程之中,受到种种影响,变成一个独立的文化体。但在香港过春节,就是这么一种感觉:你以为相似的,却有差别。你以为差距悬殊的,却有着动人的相似性。

香港政府每年春节举办的活动项目——西九大戏棚,除了粤剧表演,戏棚内还加入现代音乐及中国舞蹈演出,并且有年宵市集。

没有行过花街,就好像没有过年

西方有flea market(跳蚤市场),广东人有花街。

每年春节,花街总是人头涌涌。据说花街在明朝以前就有了,还听过老人家的传闻,在抗战时期,有飞机在头上乱飞,花市还是照样开。在气候温暖的广东,在花市买来鲜花,一来装点布置家中,二来也求新年有好意头。比如大盘桔,就意指“大吉大利”。

港人也一样“行花街”,不过多称“花市”,最大的花市,要数铜锣湾维园(维多利亚公园)的年宵花市。花市的花,既为主角,必占半壁江山。另外半边,就是过年的食品、挂饰、玩具等等了。但如果你觉得香港的花市和广州差不多,不值得去,那你可能错过了解香港的机会。我去逛维园,也是因为敬重的香港教授建议我一定要去维园看看,这里的花市跟广州的不一样。

维园花市。

如果要从“大”来说,那香港的花市,确实没广州的那么大,毕竟香港空间有限。但在维园年货小摊当中,能找到好些本土创作。比如老字号全手工制作的木风车,顶头的公仔飞机、小鸟,由人手绘制、拼合,即使卖得比较贵,生意也很旺。花市也有不少年轻人售卖自己创作的服饰、文创、玩具,有以生肖为主题的,也有吐槽生活的。

越来越在意本土创作和产品,也是进化中的香港精神吧。

而有一排档口,是各种社会组织和党派的专场,我觉得甚为有趣。这一边,议员在档口写挥春。那一边,慈善机构在义卖。而路的尽头,有档口叫卖印有梁振英头像的毛巾和拖鞋。有人在粗略搭起的舞台上演讲(或者口头攻击政要),而台下的市民,一派已然习惯的模样,“当无到”(好像没事发生)直行直过,只得我一个游人站在台下因好奇而驻足观摩。在那里看过不同政见相互叫嚣,然而不动干戈,才能真正认识香港。

春节,黄大仙香火盛。

上香和赛马,新一年行大运

或多或少,中国人过年,总有些仪式。比如倒数、比如看春晚、比如行花街、比如祭拜。其实这些仪式,并无必要性。人们希冀的是在完成仪式时,所获得的那种满足感、认同感,或者安全感。

而香港人过年,也有好些既定的仪式。

比如去黄大仙上“头柱香”。每年都有新闻报导,凌晨踏入新年的那一刻,数以千计的人去黄大仙争相上香,因听说上到“头柱香”,就会得到最佳的庇佑。然而去上香的,又不一定是虔诚的佛教徒,不少是为了“拿个好意头”的叔叔阿姨。

在香港黄大仙寺中向财神爷讨红包的民众。

“好意头”三字,对不少叔叔阿姨有巨大魔力。看麦玲玲成为香港红人,经常在电视上讲解风水就可知了。为了“意头”,过年要吃生菜(生财)、耗豉(干牡蛎,与好事同音);扫地得由门外往内扫,才能聚财。。。。。。

最近还有人写了一篇“十二生肖香港开运点”:属鸡的你,犯太岁,心情起伏大,建议去太平山顶走走,释放压力;属鼠的你,2017桃花运旺,人缘佳,想告别单身,宜去花墟、雀鸟公园;属牛的你,如果想职场有更出色的表现,就该去天际100观景台登高远望。。。。。。

年初二,很多香港人去沙田车公庙转风车“转运”,年初三,要去沙田马场,看一场新年赛马,只求“一马当先”、“马到成功”。因此,平时只得老中年赌徒的赛马场,年初三总是火爆异常。赛马这项英国殖民时期的舶来品,被香港吸收融合,生出新的含义。

农历新年赛马。

除此之外,每年政府也做了不少功课。每年初一,尖沙咀会有花车巡游。而年初二夜晚则有维港烟花汇演。如果不怕挤,也是感受年味的好去处。

听过许多人去香港过圣诞节、元旦跨年,但说去过年的,却不是很多。其实在香港过春节,这种有点陌生、却又甚为熟悉的年味,或许比其他任何时候,更能让你体味文化共融的动人。

本文著作权归新周刊(公众号ID:new-weekly)及作者柯德莉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网友热议——

@不死鸟(自媒体):

在传统的年味方面,香港要比大陆保护的好,更正宗,更淳朴。

@唔该咪吵(微博网友):

是啊,从小就觉得香港在延续传统上较内地好许多,这种中西方融合,坚守传统又万分包容的感觉是这座城市最迷人的地方。摩天大楼旁挂着老式的招牌、旧居民楼的天线下满墙肆意斑斓的涂鸦。。。啊,最爱就是这些。

@任强Jericho(微博网友):

你觉得好的被认为是传统,不好的就认为是陋习,各执一言吧!

@摇起来(微博网友):

不得不说,大陆很多地方的过年及其他节日,都被简单化、形式化了,尤其很多少数民族的节日,很多80后作为家庭的中流砥柱,由于传统的简化、社会的淡漠、生活的压力,都忘了过节的真正意义,都只是为了过节而过节!

@小米米的大面面 (微博网友):

大年初一花车巡演,大年初二烟火飞天。港真,香港的年味似乎比内地更浓郁,过年的形式也更传统、更隆重,买桃花、买喜饼、派利是…每个人跟你讲的第一句话都是新年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