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资讯

“防霾茶”真能防霾?

“防霾茶”真能防霾?

人民网政务

关注

摘要:人民日报:不仅与治霾无关,而且与科学治霾背道而驰。

防霾治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跨年雾霾中,各类“防霾产品”很受关注。防霾口罩、防霾净化器自不必说,“防霾食品”、“防霾茶”等也很吸引人。

《24小时》防治雾霾:专家——“防霾茶”不靠谱

近日,我在北京一家商场门口看到,有商家在用食物、中药材等调配出“防霾茶”,向消费者兜售。一袋袋类似茶叶包装的东西摆放在展柜前,不断有人来询问或购买。卖家声称,这是针对眼下空气状况专门调配出的雾霾清肺茶:“一款包含百合、银耳、罗汉果等成分,滋阴润肺、清肺止咳,能预防雾霾侵入肺部;另一款有桔梗、甘草、麦冬、金银花等成分,防御功能更强,效果更好。”

罗汉果、金银花等中药具有清肺功能,对清咽利喉有一定作用,但如果说能够防霾治霾,显然夸大其辞了。卫生专家告诉我们,药食同源的食品,多吃一些没有坏处,但这种“防霾茶”中含有非药食同源的药材,健康的人吃多了,反而对身体无益。这些商家声称,通过吃某种食品、饮料,就可以清除肺中的雾霾,是没道理的。实际上,我们吃的食物通过消化系统进行消化吸收,而可吸入细颗粒物PM2.5是通过鼻腔进入了呼吸道和呼吸系统,二者没有关联。

延伸阅读

“防霾操”“防霾食品”都是哗众取宠

作为食物,作用非常有限,让吸入呼吸道的物质乖乖地滚蛋,是不可能的。

查看详情

这些年,一些商家将人们关注的热点用于商业宣传,进而吸引眼球,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以前非典期间,就有商家推出各种“防非”产品,后来被证明,那些产品大多是无稽之谈。现在,雾霾肆虐,专业人员正在分析雾霾中包含的不同成分,探寻防霾治霾的科学对策,研究雾霾中的有害成分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在许多事情尚未明朗的情况下,一些商家就推出各种五花八门的“防霾神器”,其目的不过是利用人们追求健康的心理,谋取商业利润。前两年,网上就热销过防霾眼药水、防霾护肤品,据称这些产品“可有效抗击雾霾对眼睛、皮肤的危害”。“神器”们已被专业机构认定为虚假宣传,而消费者上当受骗不在少数。如今,新的“防霾产品”频频出现,同样让人无所适从。

延伸阅读

防雾霾的清肺食物可信吗?

戴口罩、用空气净化器、治理污染最管用。

查看详情

防霾治霾是一场攻坚战,政府、社会、企业、个人都有责任。治霾的关键与根本,在于把污染源控制住,把污染物的排放强度降下来。减少污染,降低排放,是所有企业的责任,而不是挖空心思,打着防霾的幌子生产什么“防霾神器”。如果拿“防霾治霾”做噱头,进行虚假商业宣传,不仅与治霾无关,还可能导致将雾霾治理庸俗化,这与科学治霾背道而驰,是不可取的,并且会引发新的健康问题。

事实上,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传播更加便捷,但人们的判断力也更容易受外界影响,在一些领域出现了知识庸俗化趋势,有人将“百度治病、微信养生、专家荐股”称为三大危害,并非没有道理。许多虚假的、流传广泛的小道消息和养生秘籍、发财门路在网上传播,干扰着人们的理性思考。一些信息被不法分子炒作后用于商业等其他目的,不能不引起重视。

“流言止于智者”。防霾治霾,政府部门和权威机构有义务用通俗的表达方式、灵活的沟通手段,提供最及时、权威、准确的信息,帮助人们增强对虚假信息辨别能力。同时,在糟糕的天气中,更要保持理性,科学选择防霾产品,不给不法商家以可乘之机,避免让自己白花了钱,损害了健康。

本文著作权归人民网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微博热议——

@大脸撑在小胸(科普博主):

友情提醒:防霾茶、防霾汤、防霾青菜、防霾木耳、防霾鸭血、防霾香包……都是骗人的! 

@连鹏(时评人):

前几天是同仁堂在公号(现已自删)卖抗霾清肺饮,说能有效缓解雾霾对肺部、呼吸道伤害。现在又有河南中医药大学为体现对学生关爱免费发放“预防雾霾汤剂”。网上也流传着一些中医方子。这还不算最奇葩的,直到发现竟然有什么萝卜防霾、清肺木耳,你全家都是用呼吸系统消化食物的?你说这都算啥事?

@张思莱医师(儿科医生):

木耳可不清肺呀!倒是带PM2.5口罩和使用空气净化器管用。

@搜狐新闻: 

重霾弥漫,好不容易等到风来,那边厢的同仁堂吆喝一副抗霾清肺饮,宣扬可以有效缓解雾霾对肺部、呼吸道的伤害。同仁堂抗霾处方显然不管用,却还被一味吹嘘,什么“同仁堂干了一件事,14亿中国人都叫好”,这种狂热中见愚昧,愚昧中见骗子的情境,让人想起了十几年前非典爆发,中医鼓动狂饮板蓝根的情境。同仁堂配方在疗效上不能洗肺,然而在传播的社会效果上却能达到洗地的功效。

@刘胜军改革(时评人):

沈阳雾霾爆表:清肺雪梨一夜卖断货,外卖订单多得送不过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