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资讯

古巴:人民在U盘里了解世界

古巴:人民在U盘里了解世界

新浪热点

关注

摘要:古巴在慢慢改变,尽管老爷车和 Paquete 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希望有一天它们不再是生活的必需品,而只是不美好岁月中美好的回忆。

雪茄、糖、朗姆酒、女排、海明威、切格瓦拉和卡斯特罗,这就是大多数人对古巴的全部印象。是的,这很片面。尽管中国自1960年后便开始进口古巴糖,这种淡黄色结晶颗粒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但除此之外,我们对古巴一无所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是因为卡斯特罗去世,我连古巴在哪里都不知道。但谁又能说清楚古巴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印第安人的海岛、西班牙的殖民地、独裁的共和国、美国的后花园、社会主义的实验田,每一个都是古巴,但每一个都不是全部的古巴。

哈瓦那的街头,时光仿佛凝固了一般,永恒地冻结在了革命之前的往昔岁月中。经典的美式轿车还停在路边, La Tropicana 酒店依然在夜间举办卡巴莱歌舞表演,海明威的粉丝在 La Floridita 前驻足徘徊仿佛在等待一场偶遇,但斑驳褪色的建筑却在告诉你那只是曾经的一个梦。

从1920年代起,古巴便成为了充满异国情调的声色场所,哈瓦那就如现今的拉斯维加斯一样。阳光、海滩、舞厅、赌场、赛马、乡村俱乐部,有喝不完的莫吉托,看不厌的帅气小伙子和迷人姑娘。现已停刊的旅游杂志 Cabaret Quarterly 曾这样形容哈瓦那 —— “欢愉的情妇,奢华而丰裕的享乐女神” 。

整个1950年代,艾娃·加德纳、弗兰克·辛纳曲还有欧内斯特·海明威等美国名流是古巴的常客。明星们在丝绸天蓬下举办社交派对,黑手党头子 Meyer Lansky 和 Santo Trafficante 则在赌桌上交易着毒品,这些上流人物和强盗大亨的相片至今还挂在 Nacional 酒店的墙上。

“So Fast,So Near” 是一句当时流行的度假广告词。只需50美金,你就能买到一张从迈阿密往返古巴的机票,包含酒店食宿,以及所有的娱乐花销。

然而在声色犬马中,一场革命正在乡村中酝酿着。独立,这个古巴人苦苦斗争的东西,从未实现。自从哥伦布在东北海湾登陆,古巴便成为了西班牙人的囊中物,在被英国和西班牙争来夺去数百年后,美国人又对它动了觊觎之心。1950年代末,古巴绝大多数矿业、制糖业、公共设施乃至银行存款都掌控在美国手中。作为回报,古巴人得到了美国的生活方式,得到了享乐主义的游客,也得到了有组织的犯罪集团和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将军。

有时候很难说到底哪种选择才是正确的,因为历史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单一的制糖业持续衰退,没有任何可替代支柱,贫穷在纸醉金迷的掩盖下滋生。腐败、犯罪、娼妓和黑手党横行。抗议引发了暴力流血事件,每个人都很害怕。这时,年轻且魅力满点的菲德尔·卡斯特罗从天而降,宛若弥赛亚。共产主义能够为古巴带来民主和改变是当时人们的普遍看法。

然而革命胜利的蜜月期并没有持续太久,古巴难民,一个新的群体在革命发生伊始便诞生了。没有人能说清到底有多少古巴人离开了自己的祖国,粗略估计大约有1百多万,然而要知道古巴人口到今天也才1100多万,相当于十分之一的国民都成了流亡者。最初是中产阶级和上流人士。在他们看来,新政权长不了,去美国也只是害怕秋后算账的权宜之计,但万万没想到卡斯特罗马上就将他们留在古巴的大量财产全部充公。

随后大规模国有化改革和对反对派的镇压引发了第二波难民潮,此时的卡斯特罗已经从一位民主自由斗士转变成了彻底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在此期间,大约有14,000名儿童被他们的父母通过彼得潘计划送往美国,这些孤身一身流落异国的儿童完全依赖天主教会和寄养家庭的照料。1965年,卡斯特罗突然宣布想要移民的古巴人可以于当年10月从 Camarioca 港离境,于是160艘船只载着3000名难民浩浩荡荡驶向了基韦斯特。同年12月空中移民开通,截至1973年共计265,297名古巴人乘坐每天两班的“自由航班”飞往迈阿密。

大规模人口流失让古巴当局相当尴尬,随后便关闭了移民渠道。直到1980年,有数名古巴人驾车闯入哈瓦那秘鲁大使馆要求政治避难并发生了意外擦枪走火事件。卡斯特罗当即宣布: “任何想要离开古巴的人,现在就走!” ,同时宣称这些离开的人纯属社会 “渣滓” 。一周之内,125,000名古巴人从 Mariel 港乘船去了迈阿密,这成为了古巴历史上移民最多的一年。

26年过去了,美古关系破冰,《古巴难民调整法案》推出了 “干脚湿脚” 政策,仿佛向移民者昭示了一个明媚的开端。只要你成功踏入美国领土,就是 “干脚” ,就能获得政治避难;但如果没上岸就被拦截,就是 “湿脚” ,就将被遣返。古巴外交部对此提出强烈批判,认为这是在怂恿偷渡行为,置人命于不顾。然而不管怎么说, “出逃” 大概永远都不会停止。

对游客来说,殖民风格的建筑和老式轿车是一种浪漫的情怀,但对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只是一种无法言语的无奈。这里没有可口可乐、没有大富翁游戏、甚至没有私家车。但满大街的老式轿车却令人眼花缭乱,这些收归国有的老爷车,完全符合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的标准,在经济封锁后连更换的零部件都买不到了。唯一令人高兴的是,它们现在是旅游业上的亮点,那种美利坚慵懒的情妇形象又回来了。这种售卖浪漫情怀的旅游业和古巴独立的形象格格不入,甚至在经济体系上,游客使用的是另外一套货币系统,然而两种货币都不能在外国市场兑换。这种纠结似乎永远都找不到一个平衡点。

旧世界不肯离去,新世界无法到来,比如上网,这件司空见惯的事情,在古巴就极其艰难。直到2008年,你都很难在古巴买到一台电脑。尽管古巴国家统计局在2011年就企图用一组强有力的数字表明,互联网接入率高达 25% ,然而内联网使用者数量让这份数据看起来就像兑了水的烧酒,实际接入率大概只有 5% ,而且清一色用于政府办公。至于剩下的人么 —— 网吧似乎是一个选择,前提是在平均月薪20美金的生存环境下你能负担的起每小时6至10美金的费用。

然而即使你真的揣着一沓票子去了网吧,除了收收邮件,你什么也做不了,因为网速慢极了。当然如果你是个很有耐心的人,你会发现两件有趣的事情。第一,因为上网的人实在太少,在审查这件事上当局就不怎么上心了,从脸书推特,到纽约时报,乃至人权观察和国际大赦网站均可访问;第二,互联网主权不容侵犯,活跃的在线积极分子都是网军。来自哈瓦那计算机科技大学(UCI)的学生组成的 “网军” 是名为 Operation Truth 宣传计划的一部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对批评政府的人进行诋毁。此外,古巴政府还有自己的维基百科 Ecured 和脸书 Redsocial ,可惜上面的内容乏善可陈。

然而如果你认为古巴人民就此不上网,那你就错了。就算没有互联网,还有 “步行网” (Sneakernet)。就像90年代,古巴人不用肉却做出了什锦肉糜一样,下载的数据包通过闪存盘以人力的方式传播遍大江南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有一个人能接入互联网,就等同于数以千计的人都能够共享信息。这些被称为 El Paquete Semanal 的每周数据包裹成为了古巴人特殊的上网方式,任何有电脑的地方,就有包裹,最低不到1美金就可以拿下,价钱取决于包裹的新鲜程度以及你从包裹中拷贝多少信息。

不过比起价钱,包裹内的东西才是真的令人咋舌。这里是数据的海洋,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影视剧集和音乐视频,有涵盖领域极广的高质量 PDF 期刊杂志,有杀毒软件,有电脑游戏,有 IOS 和 Android 应用商店,甚至还有古巴最大在线分类网站 Revolico 的镜像(一个类似于美国 Craigslist 或者中国58同城的网站),你不需要联网就能浏览信息,而这一切全部都是最新的!毫不夸张地说,你能在包裹中找到一切,包裹甚至催生了一种新媒体的诞生。古巴最大出版社 Vistar 的记者 Antoinette Duquesne 在接受采访时称,尽管杂志有在线网站,但通过 Paquete 传播才能真正扩大读者。 Paquete 成了行业间广告投放的最佳方式,而对那些想从事媒体工作但唯一选择只有官煤的人来说, Paquete 为他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卡斯特罗去世了,被封禁八年的 Revolico 也已经被解禁了。古巴在慢慢改变,尽管老爷车和 Paquete 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希望有一天它们不再是生活的必需品,而只是不美好岁月中美好的回忆。

本文作者Mulcully,著作权归微信公众号VICE(微信ID:vicechina)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 我曾在海上漂了半个月,从加勒比到迈阿密

    当时卡斯特罗革命成功以后,美国为了壮大自己,表示欢迎大家到‘自由世界’去。

    查看详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