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车洒水”治霾骗得了谁?

新浪新闻客户端
摘要:前有西安官员用棉花堵住采样器治雾霾,现在又有石家庄官员再出新招:在监测站附近不停洒水,试图降低污染数据。看来,这些官员们不光重视环境,还很熟悉“掩耳盗铃”的古老道理嘛!

2016年11月3日,石家庄市,透过高层写字楼窗户望去市区迷雾一片。 东方IC 图
最近两天,河北石家庄市的一个“治霾”之举,引发公众普遍质疑。
据当地媒体报道,石家庄市五七路街道办事处雇保安在学府路附近拦阻过往大货车。原因是该路段的河北经贸大学内有个大气环境监测站,为了监测数据“好看”,禁止大货车通过。不仅如此,据河北经贸大学的学生披露,监测站附近经常有洒水车作业,“路面经常湿漉漉的”。
限车也好,洒水也好,确实有助于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浮尘、湿润空气。目前国内很多城市也都把限行与洒水作为一种治霾措施,河北省此前还曾专门出台过规定,不同级别的预警,每天洒水次数也不一样。但刻意在监测站跟前“做文章”“搞动静”,以影响、干预、修饰环保数据,就十分恶劣了。
环保实时监测数据的用途很明白,或作为民众日常生活之参考,或作为政府公共决策之依据。而无论如何,初始数据真实准确,才能够反映当地实时污染状况,才有可能给个体及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如果我们连起码的底数都搞不清楚,或者不搞清楚,又怎么可能有办法消除雾霾呢?
环保数据直接关系到地方的治理与官员的政绩。比如石家庄市空气质量位列全国倒数十位由来已久,当地政府也曾将“退出后十”作为施政目标。然而令人沮丧的是,“退出后十”会不会意味着大气质量的明显好转,似乎并不在考虑之中。
政府的当务之急是要摆脱在城市环境排位中的次序,只要不再垫底,只要不再屡屡被作为“霾城”而提及,则完事大吉。这样的考量,显然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治霾,而是一种政绩计算了。受此种“异化”影响最大的,数据造假只是一方面,更严重的则是治理举措的虚化。
环保数据造假与治理举措虚化,看似是两种套路,实则是一体两面。一方面,当地出于经济指标的考量,没有严格执行去产能、促转型的政策要求,污染物排放未见明显减少,而空气质量被污染的情形却日益严重;另一方面,却下大力气去改善监测点周边的大气环境,以为遮掩和妆饰。

可以说,这种交织了被动遮掩与主观欺骗的做法,非但不可能真正治理好雾霾,还会添加让人窒息的恶政之霾。
因此,根据去年元旦起实施的新《环保法》,及去年8月国办印发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之相关规定,有关部门应该迅速展开调查,并严肃追责,绝不姑息迁就。不然,听任虚假数据泛滥,不仅雾霾得不到根本治理,还会在社会生活中虚构一个美好的太虚幻境,从而影响治理举措的落实。
此外,追查环保数据造假,不应止于具体的造假行为,还应该将调查延伸到当地的减排、去产能、源头治理等方面。既然当地如此煞费苦心地搞假数据,必定存在治污减排不力的地方。某种情况下,后者的弄虚作假才是最值得重视的地方。
一段时间以来,京津冀一带陷入严重雾霾之中,苦于雾霾的民众克制自己的生活也已多时,包括限号、禁行等等。个体权利的出让并非小事,也因此期待雾霾能够尽快被驱散。如果地方政府依然无视民生疾苦,依然在政绩追逐的循环中绕圈子,依然在玩弄数据造假的小花样,那也太让人失望了。
针对石家庄官员的花样治霾大法,网友们也是哭笑不得:
更喜欢北京的雾霾一些。哈尔滨的雾霾煤炭味大一些,而沈阳的雾霾油烟气太重,石家庄的雾霾有些许的酸味。相比之下,北京的雾霾每种味道都有一些,但有不多不少,绵软醇厚,入喉通透。
何止二三线城市,魔都的世博工地附近,天天洒水车浇的马路和沼泽地一样,车过洗车,人过刷鞋。
微博自媒体 @longsiyao:
真为我大石家庄的官员感到自豪,为了保护人民健康不择手段呐!
快来吧,咸阳人民已经被洒水车包围了,到处是洒水车,大冬天的,满街道喷水雾,简直造孽啊!!!我们学校有个空气质检站,麻痹,15分钟一趟的洒。醉了。
微博网友 @单城_Henkel:
正大光明的骗,你又能咋滴?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光明网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