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资讯

易建联场上脱鞋真的有理吗?

易建联场上脱鞋真的有理吗?

新浪热点

关注

摘要:易建联赛场上脱鞋的事件仍在继续发酵。在绝大部分人看来,篮协的协议是霸道的,易建联要求穿自己赞助商的鞋是合理的。但今天,我们来听听另外两种观点:国内球鞋厂商认为,易建联辩称球鞋质量不好,是站不住脚的;也有篮球评论员认为,篮协的做法没错,CBA要保护的不光是易建联的利益,更是许多不出名的“穷”球员的利益。

11月5日,中国体育产业集市(CSIM)厦门站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安踏、特步、匹克、贵人鸟的四位业内资深高级管理人员谈了他们对于最近CBA“球鞋门”的看法,在他们看来,国内品牌的产品质量已经完全可以达到职业联赛的标准,完全没必要崇洋媚外妄自菲薄:

  • CBA上演惊人一幕 易建联扔鞋离去

    易建联没能防住对方外援的进攻后显得非常沮丧,他并没有马上投入进攻,而是在本方三秒区内脱下球鞋,然后径直走向替补席。

    查看详情

贵人鸟旗下AND 1品牌负责人张雷:

球鞋风波这件事,我之前服务过李宁品牌,也做过篮球品类,包括我们在签约CBA,服务过CBA200多位运动员。我非常理解,我们从产品的品质到服务是完全可以满足职业运动员的需求的。阿联这个问题是时间比较仓促,在美国回来以后,可能俱乐部又做了很多沟通工作,也有短时间内不能提供专业化鞋的可能。阿联在运动场上的表现让我们大吃一惊,跟他本身的价值和他之前传递的形象也不太相符。

特步品牌策略中心副总监朱晨光:

我跟同事也有聊到,普通消费者感觉到是利益争夺和背景争夺下的事情。我觉得,不仅仅是体育赞助,体育商业权益和运动员个人权益和机构权益之间的争夺,最重要的可能是整个体育产业还是需要更加有序,在法律和契约精神上更好的提升,社会认知上更好的提升。

我自己的理解,这个是运动员个人的考虑。我谈两个点,第一个是阿联本人作出这样的举动之后他是违反了一个规则,违反规则本身是他可以去挑战这个规则,但是他要承担这个挑战规则的后果。第二个是,管理者本身制定了这个规则,但是自己又推翻了。

  • 希望易建联“扔鞋” 能敲开体育仲裁大门

    这起事件表面上看是运动员和所属联盟之间关于赞助商的冲突问题,实则反映了日益发展的运动员市场和先前的管理模式思维之间的碰撞

    查看详情

匹克品牌中心副总监林小雄:

我很难理解双方的想法,在体育的营销里面,我觉得规则是一回事,理解又是一回事。

我简单讲一个例子。我们有一个签约球员,他是塞尔维亚的一个队长,他在世界杯的时候已经打得非常好了,他主动找我们说你赞助了我们国家这么多年,我们可以合作,我可以穿你们的鞋子,当时谈合同的时候,就谈到,他们运动员跟耐克有合同,就要求所有球员都要穿耐克的鞋子。这时候就遇到一个问题,我们当时考虑到这个球员不错,我们也希望他穿着匹克的鞋子打奥运或者是国家队的比赛,我们说可以,我们还是愿意签约你,也愿意付代言费。包括今年他来中国打比赛就遇到一个问题,他自己是表达希望穿匹克,这时候俱乐部就向耐克去申请,就说不行。最后还是没有穿。他来到中国,宣传也会受限,我们组织了球员买了这个装备去互动,他就提出一个问题,他说我第二场要不要上,穿耐克的,他最后上场了。从产品质量上,我们给球员的第一双鞋子给他,就不用一直换了,在国家队打比赛的时候也在穿,打奥运会也在穿。

从产品质量来讲,我们中国产品质量没有问题。再早几年,有球员也提出我们的球鞋不行,当现在球员还用这个方式的时候,大家会觉得没有意思,这是国产品牌获得认可的方式。

  • 易建联“扔鞋”,别拿“商业斗争”说事

    明明是自己不守规则,只想享受“自由”,不想承担义务,却要辩称是“商业斗争”,让人以为联赛只是“逐利”而已。

    查看详情

安踏助理总裁徐阳:

我是CBA的前赞助商,也有非常多的球员,同时跟球星也有非常多的合作,而且我刚从深圳回来。我不是事件的本人,我很难去揣摩事情的真相,所以在面对真相的时候我不能更多的评论。但是我想说,从2007年开始,第一双安踏的鞋就已经穿在了NBA的赛场上了。在今年已经开打的NBA的比赛上,不管是韦德还是更多的球员,他们都穿着更多中国品牌在NBA的赛场上,不管中国发生什么,美国人告诉我们,我们鞋还是不错的。

国内的球鞋厂商们觉得阿联的行为欠妥。一些体育评论人,比如篮球评论员@旋猫,也觉得CBA做的没错:

阿联扔鞋的事情刚刚爆出来的时候,不少人都抱持相同的态度,即在商言商,球员和赞助商维护各自的利益都没有错,错的是篮协搞一刀切把穿鞋的权利打包卖掉了。本来这个机构最近几年的运作就不大得人心,骂一骂也是一种“政治正确”。更有甚者搬出发达国家的发达联赛作为案例,大意是说这事情老外就干不出来,极有中国特色。

但正所谓“有调查才有发言权”,有些基本事实还是得搞清楚才能做评价。之前从老苏和懒熊的专栏里也能明白,至少有两件事情是无误的:第一,CBA拿赞助商的钱不是中饱私囊,而是作为必要的联赛经费来使用;第二,这笔钱是有分红到俱乐部的,且占据总营收的比例还不小,有的球队会达到一半以上甚至更多。

换句话说,光是联赛对赞助商的依赖程度,我们就没法和富得流言的NBA来比。NBA仅仅转播合同就能让工资帽接近翻番,赞助商给的钱能占到总营收的5%就算不错了。球员的基本工资有保障,能不能再额外拉到赞助完全可以各凭本事——有固然好,没有也不影响行业生态,这就是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的区别。

当然了,所谓的“CBA联赛经费”还会花到场馆维护和梯队建设等别的方面上,乍看之下不见得和球员工资挂钩。但在总收入就这么多的情况下,如果CBA不答应赞助商一刀切的方案,并因此拿不到每年4亿的天价,很难想象球员的收入是不会受影响的。只能说钱从赞助商到篮协再到俱乐部,看起来球员的获益没那么直接而已。

这时候你要骂篮协处理问题简单粗暴,没和球员通气也可以。但即使CBA有球员工会这玩意儿,结果恐怕也很难被改变。工会的建立不是为了和资方较劲的,假设工会自己也找不到可以兼顾所有人利益的方案,那么最终还是得走少数服从多数的路子。如开头的新闻所言,CBA有能力拉球鞋赞助的顶多就20多人,他们没办法代表所有人的声音。

接下来就是关键问题了,笔者不管是在OnFire、知乎还是微博上,都看到类似的言论:凭什么为了多数人的利益牺牲少数人的利益?这都什么年代了还玩均贫富那一套?他们的思路很简单,就是CBA应该把赞助完全放开,让市场来优胜劣汰。能拉到赞助的球员是他们自己有本事,没拉到赞助的球员别抱怨,努力训练提高水平呗。

其实CBA光从工资看也不是真正的均贫富,只不过现在有赞助商煮大锅饭,有的球员有肉吃,有的球员有汤喝。然而精英主义的人却登高一呼,说应该给有肉吃的人更多肉,能者居之嘛;至于其他人没汤喝会不会饿死?是男人就去为那几块肉抢破头啊,体育的精髓不就是竞争吗?从此CBA会走向欣欣向荣的道路。

很抱歉,可惜市场不是万能的。当一个人没汤喝快要饿死的时候,除了会想着怎么样吃到那几块肉外,更大的可能性是老子不争这碗饭了。如果CBA变成一个少数人特别富裕,其他人基本收入更差的联赛,你觉得会有更多还是更少的父母,会支持孩子去走职业篮球这条路?只为了那些百里挑一的希望?

以上所有论证同样适用于球队,CBA球队所在的地域不同,拉票房和拉赞助的能力也不同,如果联赛因经费短缺无法扶持,一些小俱乐部难以为继,你很难指望当地的企业家做慈善一般地砸钱。球鞋打包不见得是最好的办法,但结合现状很有可能就是唯一的办法,或者叫最“不坏”的办法。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所谓的“国外发达联赛”到底搞不搞均贫富这一套。先说NBA,斯特恩30年前就把NBA的均贫富当成头等大事。如果没有工资帽和球员顶薪制度,完全把签约交给市场,我们不难想象会发生类似事情:保罗-阿伦或者普罗霍洛夫砸个20亿组建超级明星队;选秀制度也可以不要,最好的年轻人也会被最富的球队高薪选走。

嗯,届时NBA会变成真正的军备竞赛,没能力给超巨砸个两三亿年薪都别想挖人。到时候你会不会跟小球队的老板说,没能力签约就别签啊,自己没钱怎么还想阻止别人屯巨星?然后“优胜劣汰”一下,你觉得老板们是为了球员不惜一切抬价呢,还是想想玩不起就退市不玩了呢?

球员工会这几年有詹姆斯保罗们牵头,去掉顶薪制度对他们自己肯定是有利的。但为了维护行业生态平衡,他们就是没这么做,你觉得他们是没CBA的明星们精明吗?再来看看欧洲联赛,足球圈没有工资帽这种说法,走寡头路线的极端莫过于西甲,结果在马竞冒头前巴萨皇马都玩成“西超”了,每年就两场较量值得观赏,得亏欧冠才保证了第3名的价值。

反观英超,他们也是有贫有富,强弱次序没那么容易打破。但英超为什么早就拼掉西意成为第一联赛?除了国内经济环境的差异之外,转播收入的集体分配也很重要。曼联切尔西阿森纳人气再旺,也不能跑出来说大家都看我们的比赛,所以转播商的钱就别给小球队了。有这种均贫富的条款撑腰,外资才很敢涌入英超形成竞争氛围。

这事情讲白了就是,每个人的起点和能力是不一样的,好的联赛有义务去扶持弱者形成起码的竞争氛围。相信CBA训练刻苦程度不在阿联之下的小球员也所在多有,他们只是能力没到能拉赞助的程度。这不是一种原罪,更不应该在削减他们收入之后,再要求他们单方面形成火热的竞争氛围。

总之现在在互联网鸡汤盛行之后,有某种声音是很要不得的,就是单纯地认为“穷就是懒”,“想要不穷奋发图强就可以了,真做不到不如去死一死”。这是过分高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只要努力就能摆脱一切先天和环境的约束。至于为啥CBA票房吸引力如此糟糕,会混到如此依赖赞助商的程度,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行列。

针对易建联和篮协之间的博弈,网上已经有许多评论了:

微博自媒体 @鲁振旺:

我认为篮协不应该妥协,这个东西本来就是市场说了算,李宁这个行情,艰难的掏出20亿,取得篮球联赛冠名权,是有协议的,几个球员都是耐克的签约球员,结果一起闹,跟名气大的妥协了,允许他穿着耐克鞋上场,这样以后估计没人愿意再掏钱了,监管不力,没有契约精神,球员为了私利耍赖。

篮球评论员 @朱彥碩:

從周琦與王哲林的微博發難開始,這就已經是品牌鬥爭的事件了。只是到阿聯這裡被徹底激化起來。說句不客氣的話,Nike這次要利用球員在球迷的影響力來左右輿論的作法,我完全不能接受。Nike應該自己跳出來跟籃協幹,而不是把球員推出來。瞎的人是有,但不是所有人都瞎。

央视体育记者 @刘佳同学的微博:

易建联在回国之后,广东俱乐部就将阿联的脚伤报告上报中国篮协,希望通过篮协和李宁公司沟通,让李宁的工作人员上门根据阿联伤势调整鞋子。但是直到“球鞋门”之后的24个小时,李宁公司也并没有联系广东俱乐部。昨天采访阿联的时候,他说,比赛的过程中,脚在鞋里面前后滑动,根本不敢发力,比赛的过程中,他多次和技术代表进行沟通,但技术代表均不予理睬,示意其继续比赛。无奈之下,阿联才脱下球鞋发泄自己的不满。今天和阿联聊天,他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太过冲动,并已经诚恳道歉。但是,球鞋对运动员非常重要,业余球迷尚知道要买好鞋保护自己避免运动伤害,更何况专业运动员。现在广东宏远俱乐部希望李宁公司能够尽快和他们取得联系,为阿联制作适合他伤情的球鞋,保证后面比赛的顺利进行。

媒体评论员 @陶短房:

不过这次公众素质的提高让人刮目相看,即便很多易粉冷静下来也承认,契约精神是最可贵的,无论任何理由单方面践踏成约是极端错误的。

微博自媒体 @姚澜:

想学NBA做市场化,签品牌想利益最大化,可是NBA不会有美国篮协甚至美国体育局掺合,为了谋求利益违背球员利益,这事放在NBA早有球员工会组织罢赛了。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 @懒熊体育 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