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东北振兴:“市长大于市场”制约经济发展

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摘要:东北不少地级市,局下面的科长叫“处长”,某市办公室非要叫办公厅,且名正言顺印到名片上,生怕对方把自己看低。鞍钢原董事长张广宁曾感慨:“央企再大也是企业,科长再小,也是官员。” 当前东北经济形势严峻,官本位意识浓厚是一个重要因素。
不久前,笔者参加东北某市一场表彰会。会场里,领导桌上一人一瓶矿泉水,获奖者席位上则是空荡荡。一位南方参会者愤愤不平,而笔者长期在东北,已是司空见惯。

一瓶矿泉水并不贵,布置会场的工作人员在这里突出的不是节俭节约意识,而是领导和下级的差别。一瓶矿泉水,折射出一个地区无处不在的“官本位”意识。
在东北不少地级市,局下面的科长都叫“处长”,某某市办公室非要叫办公厅,而且名正言顺印到名片上,生怕对方把自己看低了。鞍钢原董事长张广宁在一次接受笔者采访时感慨:“央企再大也是企业,科长再小,也是官员。”

当前东北经济面临着“滚石上山”的严峻形势,原因很多,但是,不少人的官本位意识浓厚是一个重要因素。

东北地区进入计划经济最早、退出最晚。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物资的调拨、生产生活资料的分配,都是上级说了算。现在虽然
大力推动改革,但在不少地方仍存在该进平台招投标的不进,该改制的企业不改等情况。
在市场分配资源的模式下,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分配和流动,本该是市场说了算。但在“官本位”体系里,主要讲究行政级别和层级,市长大于市场,这是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比如,一个国企非要按照行政体系来运转考核,自然和市场是拧巴的。正像辽宁省省长陈求发所批评的那样:“企业没有效益,啥级别也没用。”

在东北,不少企业家的精力多数围着领导转,一些民企靠政府项目、国企采购链条生存,不以市场需求为主,缺乏创新动力,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民营企业500强里,东北的数量最少。
官本位意识更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东北一些地市领导到南京、杭州等高新区考察,发现在那里创业的“海归”博士中,东北人特别多。“这些政策咱也有啊,为什么不回来?”一问才得知,虽然优惠政策都不缺,真想申请,就得找路子托门子,费周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前,新一轮东北全面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除了加大投资稳增长、加快改革转体制、加快调整升产业外,必须再来一次观念的大转变,淡化甚至摒弃官本位意识。只有培育出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好环境,东北的全面振兴方能夯实根基。
微博热议:
@财上海(财经博主)
说了这么多年了,怎么还在说啊?
@阳明山月 (评论人)
“市长大于市场”企独显于东北?中国各地的市长都是CEO,管不住自己无所不能的手
@南方传媒人 (媒体人)
关键词:无处不在。
@王东Money (财经记者)
官本位还是虚荣,雁过拔毛的匪本位才最要命。
@高立东-刀尖舞者 (九江新闻网总编辑)
官大一级压死人,为不死,自抬一级。
@段大Q(东北网友)
作为一个东北人,我爱我的家乡。但是我不愿意再回去生活。还记得当年那搞笑的“证明你是你”的新闻嘛?其实那不搞笑,这种情况在我们那很普遍。花点钱找熟人就可以办事的,谁还会好好守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