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鲁迅,是为了把他读活而非读死

新浪看点
摘要:今天,距鲁迅先生逝世已整整80年,但他好像从未真的离开过。
在中国,谁会不知道鲁迅,就连保安大哥也能跟我扯上两句“他有两个老婆,一个未曾发生过关系,一个是他的学生”这种八卦。
鲁迅就像杨绛、钱钟书夫妇谈读书,张爱玲谈爱情,莫言谈教育一样被滥用,活跃在自媒体标题里。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讲座、电视节目、书或公众号文章,泛泛谈论鲁迅的婚姻与私事——兄弟失和、他的坏脾气、他懂艺术设计等。于是,“我很熟悉鲁迅,但不知道他好在哪儿”,大多数人都有这种想法。最后,看到鲁迅名字,只觉得烦。

现在的人之所以还提鲁迅,不光因为他“骂人”曲里拐弯、峰回路转(例如: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凶残到这地步。)鲁迅文字的现代性极强,这也是为什么近百年后,我们仍能在他那里获得顶天立地般的安慰。不读他的书,你永远体会不到。仅仅知道他和萧红有暧昧,知道他会吃,知道他风趣幽默又小资,能怎么样呢?不读他的作品,鲁迅之于你,还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怎么说呢?读鲁迅,你能体验到身为被禁言、捂嘴、拉下台的当事者的内心状态,能感受到尝试言所当言的刺激与感慨,也能坦然接受吹灭希望的绝望,还能体会在过分清醒与不愿醒来之间徘徊的心理,享受哈哈一笑“颓然”的快乐。纪念鲁迅,不是看几篇写鲁迅的文章,随手转发朋友圈,再点个蜡烛。对一个作家最好的尊重,莫过于好好读完他的作品,哪怕一篇也好。
先消灭教科书式的“鲁迅印象”
小学的《少年闰土》、初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高中的《孔乙己》,三篇足以构架起一个对社会充满意见的不高兴的鲁迅。

清晰地记得,小学某次考试填空题:“_____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因为我填了“贼眉鼠眼”四个大字,被喊到办公室,站着把这句话抄了五十遍。那时候只觉得鲁迅凶、有点讨厌,总爱抱怨啊抱怨啊,很少开心,最大的乐趣就是讽刺别人,完全不了解他的悲哀。所以,想不起“横眉冷对”,只觉得“贼眉鼠眼”。这五十遍罚抄让我恍然大悟。此后,试卷上一看到“鲁迅”,不用看题,只要答:“严厉地抨击什么、无情地批判什么、辛辣地讽刺什么……”万能且无害。
消灭教科书式的鲁迅,最好的方法是成年之后重读《朝花夕拾》。小学六年级读《朝花夕拾》,读完其实是懵逼的,不仅字句让人头昏脑涨,没有文学史基础的话也读不到背后更深刻的意义。只记得在《无常》里受到的惊吓,都在《阿长与山海经》里获得了安慰。
《阿长与山海经》是非常可爱的一篇,吐槽长妈妈的坏写得最有趣: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
可是,长妈妈也不是真的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
这篇文真是把孩子气写到了极致,既会加倍放大对一个人的厌恶,也会加倍放大这个人对你的好,记一辈子。所以小孩子永远不会有害人之心: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成年之后,即便是小时候读过的鲁迅作品,也要再看一遍。首先推荐的便是《朝花夕拾》,醇而厚重的味道,只有离童真越来越远的成年人才了解。
恋爱婚前一定要读一读《伤逝》
是我读过的最好的爱情小说,没有之一。(啊哈哈哈认真脸!好么!)
小说讲了涓生和子君为了摆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受西方自由恋爱观影响逃出封建大家庭。先是交际,谈文学、谈生活、谈反传统、谈新世界的理想;然后是互相倾慕、关心;继而是求爱,“用了电影上见过的方法”,即“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最后是公开同居,女的还同家里断绝了关系。

这个故事放在现在更应景。一个女人什么都不管了,跟一个男人私奔,不光出于爱,还因为有很大一群人在宣扬,活出你自己,活出态度,要自由,不要被束缚,例如新上的电影《七月与安生》里所说的“我也想要自由自在地生活”。但没人交代过选择自由之后的结局,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然后呢?这不是很“五四”么?不不,高潮在后面。
脱离了传统封建礼教的束缚(这种束缚,跟如今父母对子女婚姻干涉很相似)同居后,生活原来不如诗。
做菜虽不是子君的特长,然而她于此却倾注着全力;对于她的日夜的操心,使我也不能不一同操心,来算作分甘共苦。况且她又这样地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
子君不再如当初“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经济上的压力彻底拖垮了这对年轻人。
可惜的是我没有一间静室,子君又没有先前那么幽静,善于体帖了,屋子里总是散乱着碗碟,弥漫着煤烟,使人不能安心做事,但是这自然还只能怨我自己无力置一间书斋。
……
加以每日的“川流不息”的吃饭;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做書注:涓生与子君养的狗),饲油鸡;她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也不想到我的构思就常常为了这催促吃饭而打断。即使在坐中给看一点怒色,她总是不改变,仍然毫无感触似的大嚼起来。
迫于生计,子君宰吃了饲养的油鸡,放掉了喂养的狗。当年敢于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子君早就不见了。疲于生活的涓生在努力无果之后,告诉子君,已经不再爱她了,为的是“免于一同灭亡”。最后被父亲接回家的子君,不久便死于冬春之交。
负着虚空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这是怎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我不应该将真实说给子君,我们相爱过,我应该永久奉献她我的说谎。如果真实可以宝贵,这在子君就不该是一个沉重的空虚。谎语当然也是一个空虚,然而临末,至多也不过这样地沉重。
我以为将真实说给子君,她便可以毫无顾虑,坚决地毅然前行,一如我们将要同居时那样。但这恐怕是我错误了。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了。她爱我之后,就要负了这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
——《伤逝》
最后,一对秉持着先进思想、像时代英雄一样、大无畏地坚定相爱的男女,一个伤,一个逝。《伤逝》里有段话总被拿出来说:“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鲁迅有篇演讲《娜拉走后怎样》里说的: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
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
……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第一,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
——《娜拉走后怎样》
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北京 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讲
读《野草》,你会得到一把手枪
得到这把手枪后,也许你会指向生活,也许指向自己。《野草》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本集子。又好笑又疼,合起来说,就是好疼。
小时候最喜欢其中的《立论》: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这篇太好笑了,沉醉在最后的呵呵呵呵里读了好几遍。笑完做人又要冷漠虚伪,也不怎么爱相信人话了。
很多年后,再读《野草》,读到《风筝》时竟然有了想哭的冲动: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 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
“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风筝》节选)

有分析说,这篇文章讲述了鲁迅对于摧残孩子天真的悔恨。我全然不觉得有道理。只是长成大人后才有了最没用的觉悟和羞耻之心而已。
另外还有《颓败线上的颤动》,对贫穷母亲的指责:
“我们没有脸见人,就只因为你,”男人气忿地说。“你还以为养大了她,其实正是害苦了她,倒不如小时候饿死的好!”
“使我委屈一世的就是你!”女的说。
“还要带累了我!”男的说。
“还要带累他们哩!”女的说,指着孩子们。
最小的一个正玩着一片干芦叶,这时便向空中一挥,仿佛一柄钢刀,大声说道:
“杀!”
还有爆红多年的名篇《希望》,你肯定读过其中的金句: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
我大概老了。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颤抖着,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么我的灵魂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
……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我听到Petőfi Sándor(1823-49)的“希望”之歌:
希望是什么?是娼妓:
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
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
你的青春——她就抛弃你。
考核一本书的思想力有很多方法,最有用的一种:不管何时何地,总能带给我颅内高潮的快感。《野草》就是这样一本小书。我很烦一些人读了鲁迅,心眼就会变坏,好像看透了人性丑陋,独他一人清醒。没必要,用泰戈尔的话形容我读鲁迅文章的感受:“我们看错了世界,却说世界欺骗了我们。”所以拿起枪指向自己的人,还没读懂鲁迅。
著名法学教授贺卫方在一次学术报告中说:“大家知道周海婴(鲁迅长子)先生也喜欢打官司,每个地方用了鲁迅的一个肖像,……周海婴先生就天天打这样的官司……他那个爸爸当然是很伟大的一个爸爸——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学方面的象征、现代文学的象征,鲁迅这样的人还有肖像权,我觉得真是不可思议,鲁迅早就变成了公共财产了,大家随便可以用。当然你不能诋毁性地用……”
鲁迅当然有肖像权了,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段话就暴露了我们把鲁迅“读死了”的问题。所谓的“公共财产”部分,是任何人都能在鲁迅那里截取自己的灵光一现和生命片刻。鲁迅留给我们公用的部分,至少现在看来,没用好。
本文写完只有一个要求,回归鲁迅作品本身。
书籍推荐:

有次逛日文书店发现了一本关于鲁迅的小书,感觉相当不错。回去查了一下才发现:
201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一百三十周年,三联书店与日本平凡社决定联袂出版《鲁迅箴言》中日双语本,并在中日两国同步上市。长年从事中日文的图书制作人丹羽朋子和曾在东京大学留学的韩冰等人择选鲁迅的名言警句,日本翻译家中村愿担任审译。 力求打造一本“手掌大小,如同圣经一般让人在烦恼时可以捧读的书”。享誉世界的日本设计师原研哉和来自中国的程藜担纲装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亦专门撰文深情推荐本书。
“鲁迅的一篇篇小说、随笔是世界近现代散文之王,选取一行行就成为最好的诗集。
我要从森林中的村庄去城市学校的早晨,母亲默默给了我一本鲁迅的短篇小说集。第一次回乡探亲,被问:读了《故乡》吗?
就这样我与文学相遇,学会在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态度。这是我迄今经历的最不可思议的幸运。”
——大江健三郎

本文著作权归做書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微博热议:
均衡的菜豆
小时候看嘻嘻哈哈,长大重温振聋发聩
尹鸿
其实,我更希望鲁迅属于过去的时代,没想到他还预言着现在和未来
十三月的萧邦
好想再回到学校把语文重新学一遍, 因为只有有充足的人生阅历之后才能读懂课本上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典中的经典,而小时候却只将背课文作为最大的负担
新京报
鲁迅先生的一生就这样定格在1936年10月19日,但关于他的纪念与评说却远未定格,而是在此后的岁月里风起云涌,不断变迁。或许我们可以说,中国是什么样的,就决定了鲁迅被塑造成什么样。对鲁迅印象的变化,见证的是中国在变、我们在变。
朱学东
鲁迅于我,即是“一面清结旧账,一面开辟新路”,“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我去那宽阔光明的地方去的精神上的引路人,燃灯者。
南方人物周刊
鲁迅文章和思想的价值得到广泛认可,但,是谁把鲁迅肢解得面目全非?为什么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鲁迅成为了意识形态的投枪与匕首?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包括国民性的落后部分,是鲁迅批判的主要目标,这些都是鲁迅作品中宝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