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深,网约车管理请三思

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摘要:随着各地网约车管理征求意见稿陆续出台,关于这些政策的争议也不断升级。人民日报旗下微信账号“侠客岛”发表评论,呼吁北上广深等地重视群众声音,三思而后行。

凛冬将至,有时幸福莫过于在寒冷的冬日街头打到车,灯火明灭间,一路驰骋回到住处。如果今天所颁布的征求意见稿都成为定稿,这些旅程将比去年昂贵。
应是事先有约,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在同一天公布了网约车的地方细则。不知是否有约,这些细则所指向的,是网约车几乎需要变成出租车才能合法上路。按照这些规定,过去我们乘坐过无数次的,改变了中国城市交通生态的大部分网约车,其实是黑车。违规,就是这么简单。
思路
通常来说,不应随意评价政策。这是因为,大多看似简单的条文,背后是复杂的专业问题。外行容易想当然,而在专业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想当然非但不淳朴,其实愚不可及。
然而这次网约车政策,恰好属于我们可以评价的那一类。这是因为,对于网约车,我们很可能比一城一地的政策制定者更有经验,更有需求。也因为,这些城市的网约车条文,与几个月前交通部所出台的两个文件相比,条件苛刻了许多,或有过度执行之嫌。
一个政策的出台,首先需要符合更高层级文件的相关精神。在交通部的文件中,更多的是列出负面清单,例如不得向第三方提供乘客信息,不得违规收费。但在各大城市的文件中,则多出了户籍要求、文化要求甚至车的排量要求。
容我孤陋寡闻,北京的路堪称坦途,不说常年低速运转的二环三环,即便是高速路,也无需排气量不小于2.0L或1.8T的车就能流畅运转。我们通过加入巴黎气候协定不过月余,应有节能环保的共识,技术指标相仿时,小排量汽车理当受到欢迎。你得承认,这不是一次特别低碳的征求意见稿。
意见
好在这是“征求意见稿”,如果字面意思理解无误,我愿坦然提出意见。
以我这个乘客数百次的网约车经验,和次数更多的正规出租车经验,是否北京、上海户籍,并不与乘车体验正相关。网约车刚兴起那会,上车总有免费矿泉水和口香糖,如今资本向司机收紧口袋,再没有这样的好日子,但一百次乘车,也几乎遇不到一个司机抽烟、粗鲁或是满口脏话。不应有偏见,认为网约车司机素质更高,无非因为我等手中有影响司机收入的打分。相比正规出租车,网约车司机普遍不认路,感谢时代,手机导航已比人的路感靠谱。
虽说交通部鼓励一城一策,各地根据自身条件出细则,但已经公布的城市政策看上去并无章法。为何在上海,只需“达到本市规定可予以注册登记的机动车排放标准”,到了北京、广州就要规定数字?为何在广州,外地人、外地牌照可以开网约车,同为一线城市的北京、上海就不可以?
至于在车身张贴网约车专用标识,安装“计价器”,则是非常粗暴的美学。似乎只有长成出租车类似物,才有接乘客的权利。然而不知,在过去无数次的论证过程中,究竟哪辆车因为没有标识和“计价器”,出现了问题?这种规定是出于客观需求,还是出于管理中的强迫症?
分享
之所以对此类规定这样反感,还因为其无视时代潮流。本质上说,网约车属于分享经济。真正让它改变城市交通生态的,并非在手机上打车,而是让人们将手中资源合理利用。
这本是你情我愿之事。出行需求和闲置车座间,终于开始有了对接的可能性,即便正规出租车也得此便利。此时政府强力介入,必然发现其无所适从。因为在政府的管理经验中,只有应付出租车的经验,稳妥起见,最终制定出的,就是接近于出租车的管理政策。这看上去或许安全,却实在平庸。
在一个伟大社会中,并非所有事情都要政府解决。像人们在城市中如何出行这种事,再强大的有形之手都应付不来。除非城市死去,不然人们的流动就是永恒。
即使在这个民族的上古传说中,大禹他老人家都知道治水要疏而不是堵。这么类比并非信口开河,滴滴数据显示,仅上海一地,就只有不足1/5的车符合新轴距要求,而在41万余司机中,有上海户口者尚不足万。这是在关上大门。时光荏苒,有些人仍然可以这样理直气壮的放弃智慧。
很难不想起乔治·奥威尔,在《动物庄园》中他絮絮叨叨重复一句话,“所有动物生来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如今看来,这话似乎不无道理。我在北京、上海打过的网约车,大部分是外地年轻人在开。他们如我一样,对城市怀有梦想。我们的特大城市当然需要控制人口,但我深信,只有北京、上海户口的人居于其中,这两个城市将难以运转。何况,我们已经有了房价、户口等诸多手段,难道特大城市真打算将多余的梦想驱逐出境?
示范
通常来讲,北上广深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这次我由衷的希望,其他城市制定出更人性化的方案。过去许多年里,大城市极强的虹吸效应,让其他城市失去不少色泽与活力。眼前是不错的弯道。
过去两年间,在正规出租车上我听过足够多怨言。直到如今,在北京这个移动支付几乎深入毛孔的城市,我依然不敢只带手机出门,就是因为,不少出租司机连移动支付都不想有,即使其中有些人开车时在聊微信。进步不应抛下弱者,不意味着应当放弃进步。
如今人们所要求的,并非让出租车消失,而是更为多样化的出行。新的时代已然来临,旧思维不适合指引未来。心平气和的说一句,要构建一个更好的社会,政策的武器库不该如此匮乏,还请三思而后行。(文/司徒格子)
其实,北京市交通委也解释了“一人一车”政策出台的原因,主要是出于控制人口和缓解拥堵的考虑:
网络上对各地网约车管理草案的讨论十分热烈:
@人民日报:
北上广深发布网约车新规征求意见稿,京沪“本地司机、本地车牌”颇具杀伤力。按此思路,网约车骤减在所难免,打车难或将重现。网约车吹开出租改革的一池春水,但因城施策又带来不确定性。乘客、网约车、平台与出租车的“利益四边形”,如何解锁?征求意见稿,也在期待乘车人的建议。
@财经网:
[北京交通委:拥堵加剧与网约车出现时间吻合]北京市交通委近两年的拥堵指数显示,从2014年8月份以来,拥堵指数较上半年大幅增加,这一时间与当时滴滴专车在北京大规模出现的时间吻合,而2015年6月份,交通拥堵指数又同比上升了31.5%,这与滴滴快车在北京出现的时间相吻合。
@徐卓阳(央视主持人):
当就业歧视中的地域歧视以政策的形式体现出来,成为政治正确时,势必释放人心中的恶,在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制造对立,使群众互相攻击,造成双输。一个推动改革前进的政府应该致力于打破壁垒和消除歧视而绝不是相反。
@五岳散人(时评人):
我不觉得网约车要本地户籍与车牌有啥问题,至少本地车牌肯定不算错,毕竟当地车牌的车辆,比例上来说对于路况与路线更为熟悉。网约车是共享经济,我个人一向赞成,但不能说就不能不进行管理,主要是看管理的对不对。我很少回国,就这寥寥无几的经验都被不靠谱的司机非恶意坑过,所以从技术角度赞成。
@ Paul郑褚 (科技自媒体):
不管规定多么奇葩,我对网约车的未来始终充满乐观,颠覆性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一旦出现,靠政策是挡不住的,十几年以前,监管者们也曾试图挡住手机WIFI功能。
@王志安(媒体人):
目前网约车已经形成了自发的市场格局,政府的监管思路应该着眼于这个现实,解决目前格局下网约车市场存在的问题,而不是通过监管实现更多的积极性目标。目前网约车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安全,监管应该围绕提高安全性展开,尽量不要附加其他不必要的管理目标。而且,安全性监管也要遵循成本收益原则,不能无限夸大安全风险,随意提高安全门槛。一句话,这是一个糟糕的监管方案,我预测,它不会有可行性。必定会被市场所抛弃。
@向小田(财经自媒体):
据统计数据显示,滴滴注册司机超过1000万。滴滴自称已经为17个重点去产能省份提供了388万就业机会。在电视节目上,越来越多的人(尤其在东北)职业被标注为专车司机。地方政府通过法律规定限制外地人进入网约车职业,本质上是为了保障本地就业——隐性失业的压力现在表露无遗。
@ 医生妈妈欧茜(医疗从业者):
我评的是户籍歧视,既然有土著颇有感触,那再多说两句。一嘛,网约车司机的条件要求,应该不比公务员、司法人员、教师和医生高,既然网约车司机都有户籍要求,上述职业也应该一样,都不应该允许外地户籍人员参与,对吧?二嘛,不算久,只上溯100年,所有户籍人员真正未通婚未迁徙过的有几个?按此原则其他人都应该被赶出京沪,对不?其实,既然纯种原生大土著到目前已经那么珍贵,就应该就地划块地方出来,把他们作为濒危物种特殊保护,这样各方都满意。
@开水族馆的生物男(科研工作者):
卡户籍确实吃相难看,但查前科/是否在逃相当必要,限车籍也有利管控交通拥堵跟污染。评论里有北京土著说外来司机不认路笑喷了,北京出租司机也多是郊区来的,除地标建筑,多数同样不认地儿,我每年来北京十几次,能有一次打车遇到很认路不用我导航的司机都阿弥陀佛了。
@姜动(高考状元):
网约车新政。我觉得限制外地车牌是合理的,但服务业限制户籍是怎么拍的脑袋?莫非以后农民工都不让进城了?现在专车快车不比出租车便宜,但订单量还在,这已经表明了刚需。政府瞎拍脑袋的前提是先把出租车供应充足。车牌限购、专车消失,那以后我们怎么出门?
@猫狗catdog(微博自媒体):
说的再点,网约车需要精细化管理,乱停车乱开车不认识路都应该对症下药,搞户籍控制真是懒政一刀切。
大家在对网约车管理新政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中留言。
本文评论版权归原作者侠客岛(微信ID:xiake_island)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