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资讯

不要把中医想的那么神奇

不要把中医想的那么神奇

新浪热点

关注

摘要:9月7日,90后女演员徐婷罹患淋巴癌不治去世的消息传遍网络,网友纷纷为这一个乐观积极、勤奋打拼、年轻美丽的生命逝去而感慨。翻看这位美女的微博,从确诊到去世,不过短短两个月,而她,竟然选择了中医。

徐婷在7月9日从北京肿瘤医院拿到的确诊结果是:上纵隔恶性肿瘤和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但她认为化疗会生不如死,甚至会加速死亡,于是开始接受中医治疗,包括背部刺血、拔血罐、针灸、吃中药……但是病情在恶化,从徐婷的微博来看,直到8月底她才接受西医化疗。到了徐婷生命的最后关头,她的家人才后悔曾经错误的治疗方式,结果遗憾,为时已晚。

时至今日,中医还大有市场。它有离奇神秘的包装,仿佛分分钟使出来都能药到病除的大圣劈挂一般。

徐婷在接受治疗。

老中医是比老司机还伟大的存在,他们通常出现在电线杆、楼梯间,个个仙风道骨、目光如炬。看你一眼就知道你肾虚,当你着急地追问怎么破时,老中医云淡风轻地说道:遇到我是你的缘分,我有独家秘方海狗壮肾丹。

现在的中药貌似不行了,有一次,跟老中医聊天,问他为什么吃了药不管用。他给出的回答充满了科学精神:现在污染严重,药力不如以前。

现在的中医院也不行了,过去望闻问切,至少还自带神话色彩,现在什么病都让人验血验尿、X光和CT交叉着照。真那么神,还要CT、核磁共振干嘛?这届中医的透视功能终于败下阵来。


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老中医”小广告。

中医,活在幻想里的武林绝技

妹妹你坐床头,哥哥在底下瞅,恩恩爱爱细绳荡悠悠……“悬丝诊脉”的行医程序无需描述,看过《西游记》的都记得。这个医疗手法的创意缘起,应该是受中国儒家伦理文化“男女授受不亲”观念的影响;其执行手法,大概是受俗语“一根绳上的俩蚂蚱,我死了你特么也没好”启发,充分展现了“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医患关系。

据说修成悬丝神功的医生,不但可以根据传输过来的脉搏信息判断病情,甚至能达到X光射线机的功效。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用“悬丝诊脉”为朱紫国国王治病。

民间故事说得有趣:唐太宗的长孙皇后不舒服,于是找来了圣医孙思邈。男女有别,孙医生悬丝诊脉,随即惊呼“娘娘有喜啦”。娘娘说试试你手艺而已,绳子绑的是凳子腿。孙医生说脉象就是怀孕,你没怀孕,那就是凳子怀孕了。于是找来斧子劈凳子,凳子竟然真怀孕了——木头里有条蛀虫。我们都知道宫里只有皇上有施孕权,所以这个故事口味很重,皇上连凳子都不放过……

当然,这个扯淡故事的颠覆性和修正性对中国文化还是有肯定意义的:颠覆了“龙生九子”传说,修正成“龙生十子”;更由此考证出“皇上,请上座”一语的源头。故事还没完,孙思邈接着又试一次,脱口而出:“娘娘是阳澄湖人氏?”皇后震惊到五内俱焚,因为这次捆的是大闸蟹。如此神通的孙思邈,字:悟空。


由于“男女授受不亲”,唐朝孙思邈为皇后悬丝诊脉。

忽然走神,先不考虑“悬丝诊脉”的真实性,假设它成立,假设一对恋人都是医生,假设都修成了悬丝神功,结婚拜堂时牵上红绸子,会如何对话?

“怎么不早告诉我你肾虚!”

“你还不是处女哪!”

“可我是处女座!”

“难怪没伴娘!”

走神回来,全世界都知道“悬丝诊脉”是纯粹用绳扯淡。中医的反应尤为激烈,怕这种荒谬的传言影响形象,甚至不承认它存在于中国医学史。翻查资料,确实没有,它只记录在《封神榜》《西游记》这类怪力乱神的小说和民间故事中。


沈阳农民刘玉柱的“悬丝诊脉”是将三根红丝线通过三个金属环勾在左手指上,右手三根手指悬在丝线上感受对方的脉搏。图/网易新闻

但对于“悬丝诊脉”的真实性持肯定态度的,也不是没有。网上有资料说,上海某博物馆里有一张慈禧被陈姓医生“悬丝诊脉”的照片。我没去过这个博物馆也没查到照片,但隐约觉得也有可能。

如果陈姓医生是陈医生Eason,恰好慈禧又是他的歌迷,粉丝见偶像心潮澎湃心跳加速,估计能颤动绳子看看病。

同样对“悬丝诊脉”持肯定态度的,还有清宫太医,说确实有这种形式。但也只是形式而已,绳子不可能把脉动频率和病患信息传递给医生,除非在患者和太医身上各开一个洞,插上USB传输线。太医自己也承认,做“悬丝诊脉”只是拴好绳子装样子,诊断后会私下问询太监和宫女再开药方,即所谓“线下沟通”。


原来这么早医生治病就玩套路了。

从科学角度分析,“悬丝诊脉”也确实扯淡。但也不能排除其科学性。丝线诊脉与听诊器工作原理稍有类似,理论上机械波是可以通过气体和固体传播的。利用固体可以传声和振动的原理,来辨别病人的脉搏跳动不同以辨别病情。

但听诊器的原理是,物质间的振动传导通过听诊器中的铝膜,改变了声音的频率、波长,达到了人耳能接收到的范围,同时减少能量在振动中的损失,并遮蔽了其他杂音。

听诊的目的是接收声音信息,而“悬丝诊脉”要接收的则是脉搏震动信息。医生必须凭借从悬丝传来的手感猜测、感觉脉象,诊断疾病。以弱电通讯角度分析,手腕、线、手指的系统损耗和干扰实在太大,一阵微风信息便飘散了,用鲍勃·迪伦的话叫“答案就在风中飘”。


悬丝诊脉仅仅依靠悬丝来接受脉搏震动信息。

此外,接受信息的器官也不一样,耳神经的敏锐度远远高于手指的触觉神经。当然,通过相应的专业训练,手指的触觉感受器能够具备对细小差别进行精确分辨的能力。

但即便是这方面的卓越代表、日本男优御三家之一的加藤鹰,对由绳线传来的脉搏震动也无力做出分析和判断。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悬丝诊脉”是不可能的,是扯淡的。

不过“悬丝诊脉”这种医疗手法却是充满生活情趣的,彼此都知道是在扯淡,就边扯绳边扯淡。绳子短:“娘娘咱俩翻花绳呀。”绳子长:“娘娘咱俩去百米终点拉线吧。”再长:“娘娘放风筝不?”一条绳上的患者和医生,情绪像蚂蚱一样欢快又放松。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张发财所有,转载自新周刊(公众号ID: new-weekly),如有侵权,请与新浪新闻客户端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