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资讯

抗战中那些鲜为人知的爱情

抗战中那些鲜为人知的爱情

新浪热点

关注

摘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创造了弱国打败强国的光辉业绩。在残酷的战争中,也不乏有一些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陪伴|吕正操与刘沙

吕正操,字必之,1904年1月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县唐王山后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祖上是河北清河县人。17岁时,1922年参加东北军张学良的东北军卫队旅。1932年至1936年任东北军第五十三军一一六师六四七团团长。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吕正操同志支持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指示部队主动配合学生游行示威,援助学生进城,受到学生的欢迎和称赞,1936年9月,吕正操同志在北平建立了东北武装同志抗日救亡先锋队,1936年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员。

吕正操的夫人刘沙也是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高中时期就参加了“一二•九”学生救亡运动,还参加过地道战地雷战。比吕正操小13岁,追求者很多。在别人的撮合下,两人终于见面。那时吕正操已经是大人物,刘沙比较抵触。但是吕正操开始给她讲大道理,从马克思主义恋爱婚姻,一直到马克思和妻子的爱情。慢慢两人多了很多默契。后来吕正操转到晋察冀,刘沙带着长子吕彤羽一同前往,所有的路途都默默陪伴。那个年代的爱情就像涓涓细流。

开国上将吕正操生平图片回顾

相关影视剧:《吕正操1942》

守候|戴安澜与王荷馨

戴安澜出生于1904年,安徽芜湖人又名戴炳阳,原名衍功,自号海鸥,因此后世也称其为海鸥将军。曾在古北口战役、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徐州会战、昆仑关战役等战役中立下战功。也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1942年率领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甸参战。在同古会战中带领将士们浴血奋战,在收复棠吉战役中取得胜利。1942年5月18日在朗科地区的战斗中身负重伤,26日殉国。

戴安澜将军英年早逝,留下妻子王荷馨以及四个子女。戴将军战功赫赫,妻子王荷馨却是一位十分低调的传统女性。根据戴安澜四子戴澄东于2005年【戴安澜将军诞辰100周】年时撰写的的回忆,戴将军与王荷馨夫人是表亲,婚事由长辈订下来。虽然没有当时进步青年的轰轰烈烈恋爱,两个人的感情却是在婚后逐步培养起来。

王荷馨夫人嫁给戴安澜时目不识丁,甚至连个大名都没有(当时很多女子都是这种情况)。婚后,戴安澜为其取名“荷心”,意思是作为军人的妻子,今后的生活会像荷花的莲心一样是苦涩的,因此必须要有含辛茹苦之心及坚忍的精神。婚后戴安澜将军还抽时间教会她读书写字。第二年就已经可以书写家信,戴将军很高兴,就将“荷心”改为“荷馨”,意为意思是荷花已发出了馨香,可见戴安澜将军是一位柔情铁汉。

在戴安澜将军英勇殉国之后,王荷馨夫人独自将四个孩子。期间王荷馨夫人带着一家老小迁回安徽,中途遇到无数艰难,对于一个弱女子来说的确是历尽千难万难。国民党溃败之后,当时国民政府想要戴安澜的妻子儿女一起逃往台湾,但王荷馨夫人说:“我的丈夫、孩子的父亲在这儿,我们就守着他哪儿也不去。”就这样戴安澜将军和王荷馨夫人天各一方依然守护者对方,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平淡却不又不平淡的相爱。 

相关影视剧:《铁血昆仑关》

相关纪念地:戴安澜将军博物馆

刻骨铭心|赵一曼与陈邦达

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1936年与日寇的斗争中受伤被捕。在狱中,日本人对其用尽酷刑,但是她没有透露一句关于抗联的情况,坚贞不屈。后被日本人残忍杀害,年仅31岁。

赵一曼也叫李一超,原名李书宁。1927年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同年入党。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疏散到上海,经上海党组织选派,送往莫斯科 中山大学学习。可是没坐过船的她因为晕船吐得七荤八素,好在旅途中组长陈达邦对她照顾有加,两人就产生了感情。学习过程中陈达邦也对赵一曼(李一超)多有帮助,经学校批准,两人结为夫妻。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赵一曼主动要求参加抗日战斗,此时改名为赵一曼。后来英勇战斗直至牺牲。当时陈达邦因为精通多门语言,而且在印刷届有不少朋友,因此去巴黎主持《救国时报》的印刷业务。许多东北抗联和义勇军的英雄事迹经其手传递给读者。而他不知道英勇就义的东北抗联英雄赵一曼就是他的妻子李一超。1905年《赵一曼》电影拍摄完成,在全国上映。而陈达邦也在四处寻找自己失散多年的妻子,经过多方确认,才终于知道赵一曼和李一超是同一个人,此时夫妻已是阴阳两隔。

据赵一曼和陈达邦的儿子回忆说:“多年后,他将手抄的遗书给我。父亲用钢针蘸着蓝墨水在自己手臂上刺下三个字‘赵一曼’,也刻在了心里。”

那个年代的爱情,为家为国都刻骨铭心。

相关影视剧:《赵一曼》

想念|张自忠与李敏慧

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参与临沂向城战斗、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张自忠英勇战死有很多版本,日军战史资料《二三一联队史》的记载,张自忠是在跟日军肉搏中壮烈身亡。他是以上将军衔和集团军总司令身份为国捐躯的,是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也是世界50个同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战死沙场的最高将领。

张自忠的夫人李敏慧结婚时17岁,比张自忠年长一岁,没读过书,是传统贤良持家的女性。关于李敏慧夫人有一种“殉夫”的说法。即据说张自忠殉国时,李敏慧十分悲伤,绝食七日陪丈夫殉国。但是张自忠的长女张廉云回忆说母亲死于宫颈癌并非绝食。但是张自忠殉国的消息是在李敏慧弥留之际被家人告知的,张廉云回忆说到:“弥留之际,叔叔领着我们来到病床前,将父亲牺牲的消息告诉她,但陷入昏迷状态的她已经听不到了,只念叨着,‘师长回来了,师长回来了。’”一位常年在外征战的将军的妻子,整天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虽然不如传说中的那般壮烈殉国,却一直守本分默默地在自己的战场上保护自己的孩子,坚守家庭的责任,这是比其他浪漫都更能诠释爱的方式。

相关影视剧:《英烈千秋》

纪念地:张自忠故居 一处在天津河北大经路天津市政府内后院(现河北区金钢桥医院);另一处位于北京西城区府右街丙27号(原西椅子胡同15号)。

  • 张自忠之死与北京“张自忠路”的缘起

    北京除了有名的张自忠路外,还有张自忠将军的故居。

    查看详情
  • 张自忠三手令大涨将士斗志

    在其中的茶叶山争夺中,双方争夺非常激烈,到了最关键的时候,张自忠连下三道手令。

    查看详情
  • 张自忠挥泪枪决强奸民女的手下爱将

    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张自忠,在军纪原则与爱惜部下的两难选择当中,最终还是选择了军纪原则。

    查看详情

承担|赵登禹与倪玉书

赵登禹,山东菏泽县杜庄乡赵楼村人,抗日烈士。参加过北伐战争,后跟随冯玉祥参加“中原大战”(蒋中正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发生的一场新军阀混战)冯的部队战败后被整编。1933年初,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赵登禹当时奉命把手喜峰口阵地,英勇击退日军,坚守住长城阵地,取得了九一八事变之后的首次胜利,史称喜峰口大捷。

在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赵登禹被任命为南苑指挥官,28日的对日作战中壮烈殉国,时年39岁,是抗日殉国的第一位师长。也许提起这样一段歌词你就对这位英雄更熟悉了“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冲啊!”这首广为传唱的《大刀进行曲》,是卢沟桥事变后,词作者麦新连夜为29军大刀队所作,成为当时激励中华民族奋起抗击日寇的战歌。

摄影师冒死拍摄七七事变

赵登禹殉国那年,妻子倪玉书才27岁,且有8个月的身孕。根据赵登禹长女赵学分女士的口述: “我母亲很漂亮,从照片上看,父亲长得高大英武,很相配。”赵登禹去世之后,倪书玉为了一家人的安全,从未向自己年幼的孩子们提起他们的父亲就是抗日名将赵登禹。赵雪芬10岁的时候,才知道父亲是赵登禹。全家逃到开封之后,靠倪书玉变卖首饰以及军队的救济生活。日本人要抓赵登禹的遗属当人质,倪书玉带着一家人出逃赵楼村。在那里度过了艰辛的岁月。倪书玉女士于2011年在京去世,享年91岁,独身守寡,一生再未改嫁。那个岁月的爱情,都要有胆识有担当。 

相关纪念地:

赵登禹墓于1980年重建于卢沟桥城东关文子山,墓碑正面镌刻着:"抗日烈士赵登禹将军之墓(1898-1937)"。现赵登禹墓已被公布为丰台区文物保护单位。

并肩|佟麟阁与彭静智

佟麟阁出生于农民家庭,本在当地县官署谋得文职,20岁时看到国家落后混乱惨遭蹂躏,因此投笔从戎。后加入冯玉祥的队伍,讨伐过军阀。1933年帅部队参加长城抗战,取得喜峰口大捷。同年5月收复察省,打击日军。1937年7月28日,日军进犯南苑。当时第29军副军长的佟麟阁与132师师长赵登禹指挥29军死守南苑,在激烈战斗中多处中弹仍坚守阵地,最后头部受到重伤,流血过多阵亡。佟麟阁是全面抗战爆发后捐躯疆场的高级将领。

佟麟阁殉国时妻子彭静智为不让佟将军父母伤心,将其去世的消息隐瞒,强颜欢笑。二老经常想念佟麟阁,她便模仿佟麟阁笔记写家书让老人宽心。这样一个有担当的女子实际上只是普通农户家的女孩,12岁就被许配给16岁的佟麟阁。根据佟麟阁次子佟兵的回忆,母亲彭静智并不是一个只做家庭主妇的女人。“母亲曾在军中组织随军家属纺纱织布、制作军服,被冯玉祥誉为“模范夫人”。1927年北伐战争中,父亲在前线受困,母亲曾跨上战马,背着未满三岁的我,穿越战场,化装冒险,将军饷送至军前,深受将士佩敬。”相信这种勇气是来源于一个自己崇拜的英勇的丈夫,以及守护自己爱人和前线将士们的博爱之心。这种有勇气有胆识的爱,也是只有在战争的年代才有的。

相关影视剧:《七七事变》

纪念地:佟麟阁纪念馆、佟麟阁路(佟麟阁路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内地区,原名南河沿大街,1945年为纪念抗日将领佟麟阁改为现名。)

胆量|赌上性命的爱情 

抗日战争时期,有很多八路军地下党经常在蓟县附近活动。纳什抗战后期,日伪军包围了蓟县下营镇梨木台地区。为了辨别八路军,日军把村里的男人都驱赶到山下,有家人的可以认领回家,无人认领的就是潜伏在此的八路军会被抓走。

当时有一个名叫王耑的地下党员,刚来村子参加战斗第三天。村民纷纷被认领,眼看他就要露陷了,这是村里的18岁姑娘王蕴芳心生一计,跑回家一把剪掉了代表未婚少女的长辫子,一头短发假装已婚妇女。气定神闲的走进日军包围圈拉起王耑的手:“回家吧。”王耑微微一愣,随即心领神会,两人挽手神情自若地从鬼子面前离开。后来,王蕴芳决定和王耑一起走上革命道路,两个人结成了伉俪。

一份胆量和智慧拯救的不仅是一个人,也是一段命运。那个年代的爱人,都是生死之交。

时间|77年的等待

79年前,14岁的女孩张秀珍随父母从福州码头搬到台江洋头口一带。1935年经人介绍,母亲陪她到福州西湖与一个年轻的军官相亲,本来她是不愿意的,总觉得当军官的都很凶,但是见面后两人就一见钟情。“1米75左右的个子,长得高大却很温柔。”老人说,“他问我会不会写字。我回答会的。没想到,他真拿出纸笔来,我便写了‘洋头口’三个字,他看了赞不绝口。”老人回忆到。“我原名叫张秀珍,他觉得这个名字不好听,便给我改成了‘张淑英’。”这样张淑英就嫁给了钟崇鑫,两人婚后度过了很美好的时光。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钟崇鑫奔赴战场,两人在两人在常熟汽车站见了最后一面。“分别时,他突然从背后跑上来抱住了我。”钟崇鑫老人回忆,“他流泪了,说,阿妹,我会回来的。”

可是77年过去了,张淑英一直没有等到钟崇鑫回来。

为了等待丈夫,她一人前往钟崇鑫的家乡重庆。她相信只要他回来就一定会来找她的。张淑英老人一直抱着希望等待,直到1944年在街上遇见钟崇鑫的战友,得知钟崇鑫阵亡的消息。

后来老人认识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过着平淡的生活,只是有一件事一直在她心中无法释怀,钟崇鑫到底是怎么阵亡的,她的灵位在哪?

1988年老人将才终将守了26年的心愿告诉孩子,他们帮助母亲寻找初恋的消息。2014年在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的帮之下,在台北忠烈祠找到了钟崇鑫的牌位。

“我这辈子只哭过三次,上辈子欠他的,都是为他哭的”张淑英老人说。

在战火中还有无数个无法实现的诺言,无数的等待,那个年代的爱情,很揪心。

距离|徒步两个月只为活着见到你

1944年初20岁的肖礼林与15岁的少女刘友连订婚,准备一年后完婚。1945年日军131联队侵入冷水江、新化,当时肖礼林的父亲肖旺斋因不愿给日本人带路,被活活打死。为了给父亲报仇,肖礼林入伍当兵。1945年4月21日拂晓,新化桃林狙击战开始。部队和日军131联队激战七天七夜,最后日军向新化洋溪方向败溃。此役肖礼林全程参战,投弹、射击无数,肉博一次,所在连队官兵伤亡惨重,肖礼林所在班包括班长在内死亡过半,他本人也负轻伤。后至日本投降,肖礼林参加了77师所有的抗日战斗。

但是他也错过了和未婚妻的一年婚约。当地习俗男女定亲,三年内不可以解除婚约。可是肖礼林当兵一走就没了音讯。三年过去了,肖家人也不知肖礼林死活,就告诉刘友连再寻好人家。可是刘友连却坚持要等待肖礼林回来,她说“他是为乡亲们报了仇的人,我们再等等他吧。他没有消息,但也没有死的消息。”

1947年,肖礼林厌恶内战,又牵挂自己的未婚妻。因此在不对溃败之际,他独自一人经历了两个月艰难的徒步逃亡,终于回到家乡!

战争中有无数重聚的爱人,他们心中是幸福是喜悦,无论多远都想见到那个人,在战争的年代多了更多障碍,那个年代的爱情,很辛苦。

(新浪新闻客户端综合新华网、知网、百度百科等报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