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亚投行行长候选人金立群

新浪财经
摘要|金立群是谁?7月6日,中国财政部官方网站为这个疑问作了最新也许是最适当的诠释:根据6月29日在北京举行的筹建亚投行特别财长会通过的亚投行候任行长遴选程序,中国政府正式提名金立群为亚投行候任行长中方候选人。
经验|胜任的关键
6月29日,中国政府正式提名金立群为亚投行候任行长中方候选人。
对于为何提名金立群为亚投行行长候选人,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当天例行记者会上表示,金立群具有在政府部门、国际机构和私营部门丰富的领导和管理经验,目前担任亚投行筹建多边临时秘书处秘书长,为筹建亚投行作出突出贡献。
在担任亚投行临时多边秘书处秘书长的那些时间里,金立群做得足够好。他不停地斡旋于世界各国之间,说服它们加入亚投行。截至记者发稿时,已有57个国家,其中包括了美国的盟友英、法、德、意、韩、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
奋斗之路|靠原版莎士比亚度过“文革”
金立群1949年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一个贫民家庭。小学毕业后,他考上了常熟中学,后慕廖慕禹、何吉人两位英语老师的大名,而考读江苏南菁高级中学。金立群称,两所中学奠定了他一生的基础。
但实际上,因为1967年“文化大革命”到来,他在南菁中学只学习了一年时间。
在其后的10年时间里,金立群种地、修水利、造桥、搞乡镇企业、教书,在繁重的劳动中,仍然勤奋苦读。《新华社》在一篇写金立群的文章中这样叙述:在一天的繁重劳动之后,回到简陋的草棚里,捧读《莎士比亚全集》是这名内心苦闷的青年的唯一安慰。实际也是如此,金立群几乎靠着恩师廖慕禹寄给他的一套英文版的莎士比亚原著支持着度过了十年“文革”。
1978年,已经29岁的金立群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成为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研究生。1980年,金立群毕业,恰逢中国恢复了联合国与世界银行的席位,国家财政部要求北外推荐一名懂外语的毕业生。由此,金立群被中国财政部委派到位于华盛顿的世界银行工作。
此后23年间,金立群一直在财政部工作。职位从财政部驻世界银行执行董事办公室秘书,一直到财政部副部长。其间,他受恩师王佐良教授之托,为其所编写的《英国诗歌选集》作注,还翻译了长达800多页的《摩根财团》一书。

2003年,金立群离开财政部,到总部位于马尼拉的亚开行任副行长,成为这个由日本人所控制的多边金融机构的一名高管。
2008年,金立群离开亚开行,回国出任中投公司监事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那个时候的金立群不断地出现在西方的视野中,他出席许多多边论坛或国际会议。2012年,金立群与时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副教授的女儿金刻羽一起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了《欧洲应向亚洲取经》(Europe Should Stop Arguing And Look To Asia)的文章,而他也慢慢为西方政经界所熟悉。
2013年10月,金立群出任中金公司董事长。这个时候金立群已经64岁,已经过了退休的年龄。但命运往往很奇怪。就如金立群所说的:“一个人的命运是受国家的政策与时代的变化所深刻影响的,我的就是如此。”
筹建亚投行|不畏困难的拆弹能手
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尼西亚的时候,提出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亚洲基础设施开发投资银行。
2014年10月,中国正式发布亚投行筹建《备忘录》,并任命金立群为亚投行多边临时秘书处秘书长。
于是,外界看到一位个子不高,一头白发,处事果断却不失儒雅的金立群奔走于东西方各国之间,游说各国加入亚投行。他抓住一切机会去向外界阐释中国于亚投行的设想。

在2014年11月博鳌亚洲论坛上,金立群用电影作了一个比喻,“有人质疑中国发起成立亚投行的动机,这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 《末代皇帝》。一天皇帝的英文老师建议皇帝佩戴一副眼镜,大臣们认为以皇帝的视力不需要佩戴眼镜,英文老师说,‘他需要的是视野。’”
他抓住一切机会向尚存疑虑的外国财政官员解释,中国成为大股东是根据亚洲地区中经济的体量确定的,第一大股东的地位不是特权,而是责任,是担当。
于是,在2015年3月,英国、卢森堡、德国、法国、瑞士等均提出申请加入亚投行。
未来|更大的挑战
在外界的分析看来,金立群接下来的工作依旧挑战重重。
亚投行必须制定一套更能体现新时代特征的运行规则与经营体制。它还必须平息纷纷扰扰的副行长人选之争,以及董事席位的分配问题,如何处理东西方成员国在亚投行的权力分配,人民币是否作为亚投行房贷的主要使用货币—这一切都是金立群所要面对的。

根据程序,意向创始成员国须在7月31日前提名候选人,之后将在8月下旬确定候任行长人选。亚投行正式成立后,将在首次理事会上根据6月29日签署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规定,将候任行长选举为行长。而至今年年底,亚投行将开始营业。
无论金立群是否最后当选为亚投行首届行长,从某种意义上,他已经是亚投行的一名开路者。而这也几乎肯定是这位已经66岁的老人的最后一份工作。
学霸女儿|金刻羽
金刻羽在人大附中的时候就熟读英文原版的《莎士比亚全集》,还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入读美国著名的私立高中纽约哈瑞曼学校,毕业之时以年级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哈佛录取。在哈佛读经济学期间,她用两年时间修完了所有本科课程,并在25岁获得了哈佛经济学博士学位。
这期间,她还在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高盛、世行、法国巴黎银行实习,并担任哈佛大学肯尼迪国际关系学院的助教。
之后,金刻羽进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任教,现在已是tenure(终身职位)在手,是LSE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

2012年,她和父亲共同署名在《金融时报》发表了《欧洲应向亚洲取经》一文,直接批评金融危机之后的欧洲只会吵吵闹闹。而她自己,亦经常在一些著名学术期刊上发文,如《美国经济评论》(AER)的论文《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apital Flows》,提出了一个关于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理论。
同时,她还精通英文、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等多国语言,钢琴和单簧管演奏都是专业级水准。
所以,当她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2014年度全球青年领袖之时,几乎没有受到任何质疑。
(新浪财经综合时代周报、中国经济周刊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