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遍全世界 成龙Duang进BBC

新浪新闻客户端

新浪娱乐讯 北京时间3月4日消息,据香港媒体报导,成龙多年前拍摄的洗头水广告,最近再被网民恶搞,令“Duang”一字热爆网络,还有网民创造一个汉字,上面是“成”,下面是“龙”,合起来读成“Duang”字。英国广播公司(BBC)昨天(3月3日)也有报道“Duang”热爆微博的事,还形容由“成”和“龙”组成的网络新字“Duang”,是一个引发网络风暴的新字,但没有人知道其正确意思。
网民:火到全世界去了
英国媒体BBC表示“Duang”字在微博出现超过800万次,是最热门的关键标籤,被讨论超过30万次,在内地网民最常用的搜索引擎百度中更录得60万次搜寻纪录。网民看到这段报道都感叹:“Duang都火到全世界去了。”
本人回应
3月3日,是全国政协开幕首日,委员成龙亮相。
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身着短款外套的成龙也格外低调,但 因为没有选择赵本山进场的路线,还是被守在东门外的记者们围住。看见记者们一边后退着跟随,一边提问,成龙说:“你们这样走很危险。”面对记者们连珠炮似 的问题,成龙选择沉默,被追问得紧了,他无奈地说,“(有机会)坐下来跟你慢慢讨论,好吗?现在这样子很难说。”一名记者问:“最近网上很火的 ‘duang’字你怎么解释?”成龙笑道:“很好玩”。

【词语来源】
“拍这洗头水广告的时候,其实我是拒绝的”这句经典的广告台词许多人并不陌生,这是04年成龙代言某洗发水的广告词,这部曾被工商部打假的广告再次被网友们挖出来进行了新一轮恶搞。而这次恶搞的主要内容则是将成龙和庞麦郎的《我的滑板鞋》进行了神一般的同步,一句“Duang”成了网络上最新最热门的词语。
而在“Duang”红了以后,更有大量的网友跑去成龙最新一条微博下留言刷屏“Duang Duang ”。
2015年02月27日,成龙在转发微博时用“duang”自嘲引发网友围观,不少网友称“路人转粉”。
关于“duang”的解释,在网络上主要将其称为一种拟声词,是一种加了特效后的声音(多指一瞬间的特效),也可以用来形容有弹性的物体的声音,后来逐步可以用来形容各种声音,也可以用来表达心情。
【事件影响】
上周末,无论是微博、论坛还是朋友圈,大家都在Duang声中讨论着一条裙子的颜色:白金还是蓝黑?网友都在感叹:“早上一睁眼,朋友圈被Duang刷屏了,中午吃了个饭,这条裙子又刷屏了,刚弄懂Duang是什么意思,它就过时了。”作为新年伊始的第一个热词Duang已经成为流行声,白金和蓝黑俨然成为流行色。
一个duang刷爆网络
近日,与《我的滑板鞋》神一般同步的《我的洗发水》攻占朋友圈。其中,成龙在广告中形容头发乌黑亮丽的一个“duang”字配上夸张的手势让人印象深刻,“duang”迅速成为网络上最新最热门词。众多网友都将“Duang”各种活学活用,比如体操明星李小鹏,发了一张三个孩子做鬼脸的照片,文字说明就是“duang duang duang”。
几乎是一夜之间,“duang”突然就无厘头地火了起来。网友“三次元鬼畜”上传了一段搞笑视频,将成龙代言的一则洗发水广告和庞麦郎的《我的滑板鞋》合二为一,对视频中成龙形容头发动起来时的象声词“duang”作了突出处理——“导演跟我讲,拍完加特技,头发很黑很亮很柔……duang duang duang。”没什么像样的理由,“duang”的蹿红速度如火箭般。大数据分析显示,从2月26日早9:00-19:00这段时间关键词“duang”在新浪微博被提及826万次,平均每秒229次。
【深度分析】
“duang”为何爆红网络?
昨日,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专职研究员李欣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duang”和“蓝黑裙子”的网络走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
相同:参与门槛低 社交网络是无形推手
“duang”和“裙子颜色”,主要是因为两者的可参与性、可体验性以及趣味性,而将更多的网民卷入其中,从而发展成网络热点事件。
李欣然表示,在这场狂欢中,社交网络平台也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无形的推手。“用户也会进行大量的转发和分享。如此一来,事件的关注度会更高。”
不同:一个是名人效应 一个是好奇心测试
“一个网络事件或流行语一旦跟明星沾了边,就具备了爆红的潜质。而‘duang’的爆红,正是因结合了成龙、洗发水广告以及滑板鞋等“明星”元素。‘裙子颜色’之争展现了一场群体‘好奇心测试’的狂欢。”李欣然说,人们常误以为每个人看到的颜色是相同的,实际上并非如此。每个人都想看看自己的主观体验是否与他人相同或不同,这时的“好奇心测试”就被点燃了。
一场网络狂欢背后的启示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副教授洪杰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热点来也匆匆,去也匆匆,“Duang”折射的是网络恶搞和年轻人追求新奇的常态;“蓝黑裙子”则是充分满足网民的好奇心。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冷述美认为,网络微传播已进入心灵时代, “duang”也好,“蓝黑裙子”也罢,这些“声色”都是信息海洋中泛起的泡沫。他们同时也从这两个事件对网络营销的启示,谈了自己观点。
1“借势营销”需要走心
洪杰文认为,移动社交时代,病毒传播力惊人,很多都是“病毒内容+社交传播的结合”,这种传播方式封闭,容易让人生厌。现在的网络营销往往就是“借势”,事件营销也好,话题营销也好,借势很容易,但要让人过目不忘,需要“走心”,这需要创意和灵感,还要巧妙地和话题结合。
2“微力量”需要情怀
冷述美表示,网络潜藏的信息,无论文字、音像,都可能像爆竹,在某个节点火烈响起来,也可能像烟花,炫目一时,转瞬即冷;也可能像锣鼓,鼓动激励一种势头;也可能像春雷,从泥土中和天空中霹雳般炸响,惊醒生活中的麻木迟钝和冷漠。
要获得关注,需要汇集网络力量。但是,这种微力量需要每个网民用心灵的力量去把关,去调动,去汇集。如若在营销事件中,能让人触摸温暖,忏悔或者反思,这种受到传染力的情绪,才会变得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