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两会小生活】你支持繁体字重回课本吗

新浪广东

3月4日,全国政协会议开幕第二天,导演冯小刚再度抛出了保护繁体字的议题。保护繁体字对广东人而言,有着比其他省份更为重要的意义。繁体字已经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植根于广东人的生活之中。
冯小刚:少量繁体字重回课本

著名导演冯小刚呼吁恢复部分有文化含义的繁体字。冯小刚举例,如“亲爱的”这几个字非常有含义,“亲”的繁体是左边一个“亲”,右边一个“见”,组成了“親”,“愛”是在“爱”中加了一个”心“,这两字的含义是亲要相见,爱要有心。结果简化以后变成了“亲不见、爱无心”。
冯小刚在小组讨论上建议少量繁体字回到课本。他在会上说:“能不能选择100个,当然也不见得是100个,50个也可以,200个也可以,最有含义的繁体字,能够回到小学生、中学生的课本里。我觉得不会给孩子增加过多的负担。因为汉字是中华文化里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我希望这东西它,别失传喽!”
繁体字,我们为什么需要?

在简体字已经使用了几十年的当下,为什么我们仍然需要繁体字?繁体字得到推崇,有其自身的原因所在。
繁体字几乎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有人称申请繁体字为世遗的原因是:繁体汉字是我们和所有汉字社会共同的文明遗产,而简化字只是近百年的“时尚”的结果。繁体字在字面上更能表词达意。有个很经典的评价说汉字简化后,親不见,愛无心,產不生,厰空空,麵无麦,運无车,導无道,兒无首,飛单翼,有雲无雨,開関无门,鄉里无郎。
而除去书法、特定历史古迹等必须使用繁体字的场合之外,繁体字仍然在许多地方发挥着作用。如今,生活在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的华人,仍然以使用繁体字为主,更不要说港澳与台湾。繁体字正是这个中华文化圈得以维系的纽带。
繁体字与广东:无法割舍的联系

广东几乎是除去港澳台之外全国使用繁体字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广东人使用繁体字更多是一种从小到大耳濡目染产生的习惯。广州以及周边珠三角的小孩,大多都是本港,翡翠,明珠台长大的。2000年之后,台湾节目的大量涌入,再分割了一部分观众群。使得广东人即便在简体字推行之后,也天生的会使用繁体字。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很多粤语中的词汇,本来就是用繁体字来书写。例如”曬“和”晒“两字都统一简化为一个”晒“字,但在繁体字中,”晒“事实上是粤语的专用字。”曬太陽“和”唔該晒“,这两个字是完全不同的用法。
恢复繁体字:一直在努力

虽然恢复繁体字被很多人视为”瞎折腾“,但是仍然不断的有两会的代表和委员接连提出恢复繁体字的提案议案。
“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在08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2009年3月 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原因有三:1、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2、以前说繁体字难学难写,但是大多用电脑输入。3、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
2011年2月 江苏15名政协委员提交提案,建议给中学生、大学生进行繁体字扫盲,特别是大一新生,不论文理科,都要学一年的繁体字和异体字。
重新普及繁体字,为了我们的文化与生活
几乎每隔几年,就有恢复繁体字的提案议案出现在两会上,而且每一次都会引发网络的热议。倾听普通人的呼声,并将他们的希望反馈给国家的执政者,正是这些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的职责与工作的意义。在这个高速向前的时代,传统不该被我们的脚步落在后面。正如冯小刚所说,”汉字是中华文化里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我希望这东西它,别失传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