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教育

反三七过三八:防男生集体骚扰

反三七过三八:防男生集体骚扰

新浪教育

关注

摘要: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女生节,微博上女权主义者发起了反三七过三八的话题,称女生节是消费主义取代女权主义。你怎么看?

女生节丨三七大战男生狂欢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高校女生节,从昨天起,各大高校的男生们就为女生准备起女生节的条幅、礼物和节目。清华大学仍然延续了挂条幅的传统,《琅琊榜》、奥斯卡等热点词都被写进了条幅中;而北京大学的男生们,则为女生们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庆祝女生节。

然而有些横幅污之又污,好像只站在了男生的立场上,不禁让人觉得有那么一丝不舒服,带着点直男癌的猥琐感。讲真,看之前先来包去污粉备着。

女生节,不仅男生们玩欢脱了,学校周边打印店鲜花店的老板更是乐开了花,生意高涨。一个女生节还带动了小范围的消费。到底是谁的节日?我们女生并没有感受到福利好嘛!

反三七过三八丨女生节横幅被指集体性骚扰

“别玩原子弹了,跟我回家吧!”“自从大一认识你,从此电脑无AV!”“女生节,晚归要放开,不归要张开”所谓女生节是为了称赞女生的年轻漂亮,这年轻漂亮只意味着男性对女性的性意淫。

小编觉得女生节是为了感谢女性的节日,并不是男生的单方面集体YY吧!

女生们不需要男生以强者的身份对娇柔女生的关怀,需要的是尊重,是拥有平等的机会,而不是这些猥琐的糖衣炮弹!

微博网友明燚feminist发文表示:“女生”和“妇女”这两个词现在已经被对立起来,前者被性化为年轻的漂亮的需要被照顾的,而后者则被污名成没有魅力的困于家务的。“妇女”的革命政治意义被狂热的消费主义付诸一炬,女性群体则被分隔对立后贴上各种标签。今天我#反三七过三八# ,愿为“妇女”正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日剧《年龄歧视》,该剧讲述了一名年轻貌美、工作能力很强的新人OL吉井英美里进入公司后,对一直以来公司中歧视高龄女性社员的风气进行反抗的故事。看来年龄歧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社会对于妇女一词的反感主要来自父权对于女性性价值和生育价值的片面强调,造成对女性的年龄歧视远远超过男性,例如大妈三姑六婆七大姑八大姨等含有的恶意是相应男性代词所不及的。

并不知道以上挂出这样横幅的是哪些学校,但是只是觉得,不要打着过女生节的口号公开耍流氓。

另一种声音丨女生节取代妇女节

奇葩”快嘴范湉湉再度引爆微博话题榜。近日她在微博po出视频并发文:作为亚洲第一撕逼天团的一员,我警告大家:对于发来妇女节祝贺的人,一概采取xxx战术。我看起来像是和洗衣粉清洁剂很有缘的那类人嘛。拜托大家看看清楚!叫我“妇女”两个字坚决不能接受,我表示对#女生节取代妇女节#不能更赞同!

视频中,范湉湉“哭诉”了近几天的奇葩遭遇,表示三八、妇女这些词十分伤人,在妇女节之外其实也有女生节,且这个节日适合所有女性。无论是学校里的学生,还是写字楼的白领,甚至跳广场舞的大妈,只要有一颗年轻的心,都可以过女生节。

微博发出没多久,便引起网友一片热议。

然而女权主义贴吧的微博发文表示:“女生节取代妇女节”的实质,就是“消费主义”取代“女权主义”

在实际社会消费中,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互联网电商,女性的消费能力都是毋庸置疑的,有数据显示,美国每年女性消费突破7万亿美元,占美国GDP的50%。而在当今的O2O时代,广泛覆盖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领域的生活服务消费,女性更加无疑占据了更大的份额。而在这种消费的背后,无论从感性认知还是从客观数字而言,“女生”对消费的促进和贡献要远高于“妇女”。

妇女节是一个纪念意义很强的节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意义,确实不应该因时间而消逝;而现在被网友热烈讨论的“女生节取代妇女节”等观点,也代表了年轻现代女性,尤其是和互联网深度结合后的女性的理念和诉求。

在“谈之色变”的另一端,是妇女话语权的陷落。即便是新媒体时代,妇女依然未能掌握足够的网络话语权来为其形象辩白。妇女本身很无辜:当下的社会分工方式既保留了传统意义上相夫教子的主内职责,又加给其自力更生、不低于男性的职业要求。主内,必然伴随着生活的琐碎平庸,双重身份的劳作难免使其苍老憔悴。在逐新求靓的审美体系下,赞美与殷勤总属于年轻的少女,而偏见与不满则属于围着灶台转的妇女。话语权的失衡,使得人们只能看见年轻女生流露在外的活力美,而看不见妇女为家庭操劳、隐忍于内的母性美。

所以,在“女生”与“妇女”表层的形象冲突背后,不是年龄阶段之间的矛盾,而是男权主导的审美文化所涂抹的偏见。在这种偏见面前,女性毕竟处于弱势地位。哪个少女能躲得过岁月的雕琢,而永远以女生自欺?哪个妇女不曾有过讲求浪漫的少女温情?节可以分开过,可以在各自专属的庆贺中获得身份认同。但不必以节日为壁垒,将共通的话语空间割裂为两个对立阵营。

(新浪教育综合新浪微博、北京青年报等报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