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教育

底层孩子中考就已无缘重点大学

底层孩子中考就已无缘重点大学

新浪教育

关注

摘要:近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西部底层孩子们阶层再生产发生的日常机制及策略干预研究》发布部分成果,作者研究认为,绝大多数底层群体早在中考[微博]前就已经和重点大学无缘了,能够考上一般普通高中的都是凤毛麟角,更不要说升入重点高中。

悲哀|底层孩子全部输在起跑线上

“寒门难出贵子”刺痛了社会公平的脆弱神经,然而,问题的原因远比大学“嫌贫爱富”和“超级中学”吸附要复杂得多。

在总是歌唱教育成绩的当下,“绝大多数底层群体的孩子中考前就已无缘重点大学”的结论,可谓振聋发聩。同时,这也讽刺了那句教育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份研究用确凿而真实的案例证明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社会现实,即绝大多数穷人的孩子从出生起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从幼儿园、小学到初 中、高中,如果我们把每一阶段的学校教育比作一条起跑线,他们几乎输在了所有起跑线上。

研究者在一个非常具体的贫困地区深入调查,得出了一个并不美丽的结果或答案。导致“绝大多数底层群体的孩子中考前就已无缘重点大学”现象出现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均。

城乡、东西之间,我国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均,让不同地区、不同区域的起跑线参差不齐。从幼儿园到大学,各种层级教育空间内部质量,因为师资力量和学校硬件的巨大悬殊,导致质量相差甚大。

“越是处于行政区划序列下端的学校,教育质量越差,反之亦然。”

由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升学淘汰过程,又是弱肉强食的一个过程,师资力量差的学校,自然培养不出有竞争力的学生。

  • “寒窗苦”真的要变成了“寒门苦”吗?

    “并不是努力就能上清华北大”,近日,清华学子张小林在知乎上的一句话,引发舆论对“寒门难出贵子”的热烈讨论并不断发酵。

    查看详情
  • 父母以死相逼 寒门兄妹含泪跪别返校(图)

    李雪和哥哥李超眼含眼含热泪齐齐跪在父母身前,嘱咐父母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查看详情
  • 原北大招办主任:北大清华的状元之争

    北大清华的状元之争,说到底只是两所大学下的一盘棋而已,胜负其实无关紧要。

    查看详情

观点|重点大学歧视农村学生

“农村人读重点大学逐年变少”的问题,不仅引发过广泛的关注和热议,李克强总理还曾经把该问题放到了 《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列出。大家都能跟感知到,重点大学歧视农村学生的现象在过去几十年愈演愈烈。这导致许多穷人家的孩子即便冲过千军万马成功考到了高中,并在高考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因为名额问题无法上重点大学。

2014年3月,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重点高校通过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单独招生、地区重点高校特招计划等方式继续 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就读重点高校的比例。今年4月份,北大清华等几所名校,针对农村考生制定优惠的特招计划,其用意正在于解决这一教育不公问题。

而实际上即便是“特招”,充其量只解决了贫困高中生在高考中的机会问题,而不能解决贫困地区的幼儿园、小学、初中的教育质量问题。

教育不公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可是,我们的教育资源确实分不到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中去,“多数穷人中考前就已无缘重点大学”的悲怆现实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这不仅导致了许多农村家庭砸锅卖铁到县城去买房以让孩子在城里上学等社会现象,导致了“教育致贫”的倒挂现象,更对社会的公平正义构成了很大的挑战。而社会阶层的板结化与固化问题,也将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 谁挡住了农村学生进重点大学的路?

    现有研究认为,首先是大学“嫌贫爱富”,是大学招生政策对城市学生的偏爱造成了对农村学生的不利局面。

    查看详情
  • 家庭贫富差距拉大 分数面前不再人人平等

    事实上,“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只是一个抽象原则,就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样,在人类社会中从未真正实现过。

    查看详情
  • 不能因为你穷就让你上名校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陆续公布了针对农村考生的专项招生计划,越来越多农二代即将享受“特招”

    查看详情

现象|四成农村家长认为“读书无用”

“先天不足”与“后天更弱”的教育现实,使多数农村或城镇边缘的孩子早在中考前就已经和重点大学无缘。“读书是否有用”经常发生行为与观念上的“二元背离”。

农村的家长多数仅仅是“读书有用”的观念认同者,但却是“读书无用”的行动支持者。一般来说他们只会在送孩子入学时都会叮嘱孩子要好好学习,实际上,他们并不真正把孩子的学习当回事:

家长任意肢解和侵占孩子的学习、休息时间,甚至在上课期间,有家长以孩子生病或转学的名义,领孩子到工地打工或到农田帮活;

因为这些家长认为绝大多数的孩子将来都是升不了学的,这就意味着吃不了“国家饭”,他们迟早都要到社会上“谋饭吃”。与其在学校里被老师教成温顺的小绵羊,变成按书本规矩办事的“书呆子”,还不如现在就告诉孩子真实世界的行事规则。

而农村的学生们对他们所能接触到的唯一的“知识代言者”——乡村教师更多的是“瞧不起”:“他们总是斤斤计较一个问题,一点也不懂妥协。我能解开这道数学题,背下这个英语单词,就能活得更幸福吗?”

结语|别让寒窗苦变寒门苦

“我们要努力使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不论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来自怎样的家庭背景,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取得应有的回报。”李克强总理如是说。

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而我国当下若想遏止“寒门难出贵子”,亟待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从制度上保障教育投入的相对倾斜,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公正,真正给“寒门”学子以机会, 这才是破解难题的根本出路。

小编有话说:最后,还是要为这样的学术研究点赞。站在学术研究角度讲,如此残酷的现实被写入一份国家社科研究课题中,体现的是“经世致用”的学术思路,这让这个学术研究真正接到了地气,学界中人,能够扎根于农村半年之久,可谓筚路蓝缕,这种专业的精神值得所有的学界中人学习。

新浪教育综合中国网、新华网、中国青年报、新浪专栏作者(秦春华、线教平)观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