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历史

九一八事变才是二战真正的起点

九一八事变才是二战真正的起点

新浪历史

关注

摘要: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无视国际社会的警告和调停并退出国联,从而破坏了一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进而成为远东战争策源地。毋庸赘言,这种观点有助于强化对维护战后秩序重要性的认识。

(文/冯伟 复旦大学)

勿忘国耻|东北沦陷长达14年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这首已传唱了几十年的《松花江上》,传递着国人悲哀的呐喊,承载着国人屈辱的记忆。1931年9月18日22时20分,日本关东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并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虽然东北军兵力达20余万,但因执行蒋介石此前下达的命令而不进行有效抵抗,使日军仅用4天时间即占领了近乎整个东北,令数千万东北同胞沦为亡国奴长达14年。9月18日因此成为中国的“国耻日”。

将9月18日定为“国耻日”符合国际惯例。1941年6月22日拂晓,纳粹德国突然入侵苏联。1995年7月8日,俄罗斯总统下达总统令,将6月22日定为纪念日和哀悼日。每年这一天,俄罗斯举国默哀一分钟,降半旗。各大城市举行纪念活动,取消一切娱乐性的活动和电视节目。1941年12月7 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罗斯福直称“美国突然遭到了日本帝国的故意袭击,它将永远成为美国的国耻日。”

二战起点|九一八事变破坏国际秩序

作为中国人,我们当“勿忘国耻”。但我们还必须明确,九一八事变不仅是中国的“国耻”。对整个世界而言,它还具有更深刻的内涵。

一般认为,第二战世界大战是以1939年9月1日德国实施“白色方案”,发动“闪电战”进攻波兰为起点的。但正如贡德·弗兰克所批评的,“人们 总是习惯在欧洲的路灯下观望世界。”将德国进攻波兰作为二战起点,具有浓厚的“欧洲中心论”色彩。包括滨林正夫、木村英亮、佐佐木隆尔在内,国际学术界不少现代史专家认为,九一八事变才是二战真正的起点。因为事变后,日本无视国际社会的警告和调停并退出国联,从而破坏了一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进而成为远东战争策源地。毋庸赘言,这种观点有助于强化对维护战后秩序重要性的认识。

老照片还原九一八事变

为何纪念?|完整地展现反侵略的历史

纪念九一八事变,有助于认清日本侵略扩张主义的特征。和德国强调雅利安民族“高贵”、犹太民族“低劣”的“民族区分论”不同,日本打出的是“共存共荣”、“八纮一宇”的旗号。占领东北后,日本以“五族协和,王道乐土”为“建国方针”,扶植建立了“满洲国”。所谓“五族协和”,就是借用孙中山提出 的汉、满、蒙、回、藏“五族协和”的治国方略,将其改为“汉、满、蒙、日、朝”;所谓“王道乐土”,则是迎合长期处于专制压迫下的中国人渴望“王道”政 治,厌恶“霸道”政治的心理。也就是说,日本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的侵略扩张,具有极大欺骗和诱惑性。但是,正如联合国第3314号决议案附属文件所写道 的,“侵略是指一个国家使用武力侵犯另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日本用枪炮在中国领土上推行“五族协和”,建立“王道乐土”,是不是侵略?

  • 九一八事变秘闻:前一天美向日保证不干涉

    美国国务卿与日本驻美大使出渊胜次达成一项秘密谅解:美国不干涉日本在东北的行动,日本则保证其在东北的行动应限于锦州以北。

    查看详情
  • 九一八事变是偶发事件吗?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纪念活动中,有人对抗战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疑问。为帮助广大

    查看详情
  • “九一八”后是谁下达了不抵抗命令

    9月18日,蒋介石到底在哪里?有学者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理出了略显纷乱的头绪,结果显示出“不抵抗”命令的签发者似乎与蒋无关。

    查看详情

 纪念九一八事变,有助于揭露日本否定侵略的理论。长期以来,日本右翼分子一直鼓吹,日本发动的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的战争是“为建设大东亚新秩序 而进行的战争”,称发动太平洋战争是为了突破美、英、中、荷的包围而进行的“自卫战争”。这种“大东亚解放战争论”和“自卫战争论”,见于天皇《大东亚战 争终结之诏书》,见于林房雄炮制的《大东亚战争肯定论》,也见于包括安倍晋三在内的自民党议员“历史研究委员会”编纂出版的《大东亚战争的总结》。甚至曾 任安倍内阁行政改革·公务员改革担当相、现任自民党政调会长的稻田朋美,前不久还在鼓吹这种否定侵略的理论。试问:“大东亚新秩序”是应该用枪炮建立 的?1931年,中国又对日本构成了何种威胁,日本必须“自卫”?

更重要的是,纪念九一八事变,有助于完整地展现中国反抗日本侵略的历史。9月3日,习近平主席强调,“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并以此告诫日本,必须放弃“江河流水史观”,尊重中国“以史为鉴”的态度,严肃认真地对待其侵略历史并作深刻反省。舍此,中日关系不可能实现战略互惠,遑论国民互信。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