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见证瑷珲城几经变迁轮回
瑷珲,历史地名,中国清代的军事重镇之一,汉译黑龙江城,1858年后始出现“瑷珲”字样。1956年改为“爱辉”。
黑龙江城本在黑龙江东岸(今俄罗斯境内),为黑龙江将军驻地。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以隔江往来不便为由于1684年移驻黑龙江西岸,仍名黑龙江城。此城城址距今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以南30公里。
1858年5月28日,中俄在瑷珲城签订了《瑷珲条约》。
1900年俄军大举入侵东北,不久瑷珲陷落,被俄军焚毁,城址只余一颗松树,后命名为“见证松”。之后,瑷珲县驻地改为被焚毁的瑷珲城以北30多公里的黑河镇。
1956年瑷珲县改为爱辉县。
1980年析爱辉县设黑河市。
1983年爱辉县并入黑河市。
2015年改爱辉县爱辉镇为瑷珲镇。
瑷珲古城位于黑河市的瑷珲镇,中俄《瑷珲条约》便是在这里签定的,城中的一棵老松是为纪念这次会议而种下的,又称为耻辱松。城中有座清代修筑的楼阁--魁星楼,矗立于江边,登楼远眺,可观十里长江的盛况,又被称为“十里长江之目”。
爱珲这座黑龙江畔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二十世纪沙俄侵华罪行史的见证,是研究考察黑龙江流域历史文化重要的遗址。古城遗址,不平等的中俄“爱珲条约”签定地遗址,副都统衙门遗址,清代将军墓地已成为重要旅游景点。现爱珲历史陈列馆内,正在建设3000多平方米的新馆,使陈列馆更好地满足游人和参观者的需要;爱 珲古城内将恢复原古城风貌,让人们领略古城旧日的辉煌和爱珲条约的签约地的原貌,以展示历史的本来面目。
清朝,瑷珲成为第一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的驻地。因地处江东,与内地的交往颇为不便。1685年,清政府同意将黑龙江将军驻地由江左岸迁往江右岸,即今天的瑷珲城的位置,重新建筑城寨,名字仍为瑷珲。这就是现在的瑷珲古城。
瑷珲城,内环崇岭,外襟大江,为当时黑龙江沿岸最大的城镇。据《盛京通志》记载,新建的瑷珲城的内外建筑情况是这样:内城植松木为墙,中实以土,高一丈八尺,周围一千三十步,门四;西南北三面,植木为廓,南一门,西北各二门,东南临江,周围十里。”
贯穿外城的南北大街是瑷珲新城的商业区。对于这条大街,俄国人马克在《黑龙江游记》中有过生动的描述。他说:“我们走出要塞大门后,一条相 当长而又宽阔的大街立刻展现在眼前,这条街与河岸平行延伸着,大街两旁有许多小巷和另外一些街道,几乎每栋房子临街的一面都是店铺,每个店铺都写有花花绿 绿的汉文和满文招牌,而在木杆上还飘扬着用纸剪成的各种各样的图形,三角旗和龙,所有这些,都使市街显得十分奇特。”
瑷珲城人杰地灵,先后出过9位将军。关于这9位将军,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建瑷珲城时,有一位风水先生来到这里。看到这里山清水秀,江面笔直,艳阳下犹如宝镜熠熠放光,便告诉人们,瑷珲是块宝地,十里大江要出 十位将军。但是,要镇住这里的风水必须修座塔。人们照风水先生的意见办了。不料,在挖塔基时,突然从地下飞出一只蝴蝶。风水先生闻讯后,便连声感叹:风水 破了,出不了十位将军了,只能出9位将军。
9位将军的石碑就竖在城南的松林里,每座石碑的碑文都用汉、满两种文字刻成。遗憾的是,这些极有价值的文物,都在动乱年月人为地毁掉了,没有留下太多痕迹。
然而,最终毁坏瑷珲风水的不是那只蝴蝶,而是沙俄侵略者。
1900年8月3日,沙俄侵略军从南、北、东三面夹攻瑷珲城,瑷珲军民在瑷珲副都统北路翼长凤翔的率领下,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抗击沙俄的壮丽篇章,最后因寡不敌众,城池失陷。沙俄侵略者将这座200多年历史的古城,付之一炬,幸存的只有一座魁星阁。